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注释]

[1]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作者于万岁通天二年(697)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兵败。陈进言,武不纳,并把陈降为军曹。陈郁郁不得志。其随军所过之幽州是古代燕国的国都,燕昭王是中兴之主,相传曾筑黄金台,置金于台上招纳天下贤俊。陈子昂文才武略兼备却屡遭坎坷,感慨系之,登台放歌而作此诗。

[2]怆(chuàng创)然:悲伤的样子。涕下:这里指流眼泪。

[点评]

陈子昂传世的诗歌总共一百来首。从李杜到元白,效仿他的人不仅层出不穷,甚至说他“名与日月悬”“合著黄金铸子昂”“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这到底是为什么?

看来还是“终古立忠义”之说深中腠理,亦即陈子昂有着以忠义名世的人格魅力。他原是任侠好施的富家子弟,其读书撰文、从军做官都不是为稻粱之谋。特别是在其任右拾遗时,直言敢谏,主张予民休息,甚至为民请命;在文风上,人称“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这都是其流芳百世的重要原因。另一重要原因,是诗人继承了《楚辞》的优良传统。以此诗而论,除了与《远游》篇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之外,它的成功更在于作者从自己的深切感受出发,道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普遍心情,所以才能激发历代知识分子的同感共鸣,作品也就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至于对陈子昂所抒情感的解释,则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有引《独异记》以其碎琴赠文的故事来揭示此诗的内涵者,可见对其文才的重视,但更多的是把此诗的写作契机解释为:主帅武攸宜无能,又不纳子昂之武略导致北征契丹之败,作者失意遂作此诗。如果将上述二说加以综合,即作者的文才武略受到压抑,在其登幽州台时有感而发。一般作者只是登高望远,而陈子昂不仅看得远,想得更远,古、今、未来都想到了。古之贤者已成过去,未来的贤者尚未见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只是忠而见疏、义而获罪的不幸遭遇。这怎么能不叫他倍感痛苦以致涕泪交加呢!

在写作上,此诗用的是歌行体。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五言、六言并用,富于变化。加之作者能够俯仰古今,大气包容,在辽阔悠远的时空中抒发自己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所以格外深沉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