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载相公曾借箸[2],宪宗皇帝亦留神[3]。
旋见衣冠就东市[4],忽遗弓剑不西巡[5]。
牧羊驱马皆戎服[6],白发丹心尽汉臣[7]。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8]。
[注释]
[1]河湟:指湟水流入黄河一带地区。唐肃宗后,长期被吐蕃侵占,宣宗时收复。
[2]元载句:谓宰相元载曾经策划收复河湟。元载,字公辅,代宗时为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他曾了解河西、陇右情况,并上书代宗,附上地图,以谋划收复河湟,并提出西北边防的措施。但代宗犹豫不决。事见《新唐书·元载传》。借箸,秦末楚汉战争时,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刘邦正在吃饭,张良入见,以为计不可行,说:“臣请借前箸筹之。”事见《汉书·张良传》。意为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代当时形势。后用来指代人策划。此处谓元载代唐代宗谋划收复河湟。
[3]宪宗句:谓宪宗皇帝也对河湟之事很关心。留神,指留意西北边事。
[4]旋见句:谓不久以后,元载就得罪下狱,而被处死了。衣冠就东市,用西汉晁错事。晁错(前200—前154),汉颍川(今河南颍川)人。景帝即位,贵幸用事,迁为御史大夫,请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元载于大历十二年三月赐自尽,情形与晁错相似。
[5]忽遗句:谓唐宪宗突然去世,来不及巡视西北以收复河湟。遗弓剑,指皇帝死亡。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其余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黄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哭号。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哀悼皇帝的典故。此处指唐宪宗之死。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被宦官陈宏志所杀。
[6]牧羊句:谓汉人在河湟地区都穿着戎服驱羊牧马。意谓他们受吐蕃的奴役。戎,是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7]白发句:谓河湟治人的心,始终向着祖国,至老不变。汉臣,用《汉书·苏武传》事,喻河湟人民不忘故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持汉节牧羊十九年,等到归汉时,须发尽白。
[8]惟有二句:谓凉州歌舞在国内广为流传,富贵闲人们以此消闲娱乐,而对河湟失地却漠不关心。凉州,唐河湟地区州名。歌舞曲,指以凉州命名的乐曲。
[点评]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侵略河湟一带,对唐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地人民也长期遭受奴役。具有忧国忧民热情与经邦济世抱负的杜牧,对于吐蕃统治者侵占的河湟地区,一直很关心。这首诗是杜牧的感时之作,表达了关怀国家命运,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诗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是精于用典。第一句用张良借箸代筹事,第三句用晁错被斩事,第四句用黄帝乘龙事,其意都是对河湟没有收复表示叹惜;第五、六句用苏武牧羊事,对沦陷区人民的白发丹心表示赞许。这样使得全诗典雅凝重,别有风韵。其次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分承对比的方法。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分咏和合咏结合,显得跌宕有致俊爽不群,在结构上更紧凑。再次是用对比手法。一是将当时朝廷统治者和前朝宪宗李纯、宰相元载加以比较,暗寓当时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二以君臣们收复失地的愿望与结果的反差对比;三是将统治者沉溺于来自河湟的凉州歌舞,与沦陷地区百姓的艰难处境及其坚贞的爱国之心对比,暗寓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四是以艰难百姓与富贵闲人对比。通体不着一字议论,然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其缺陷在于首句过于质朴,缺乏文采,故后人不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