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丞相祠堂何处寻 遣兴五首[1](1 / 1)

(其一、其二、其三)

蛰龙三冬卧[2],老鹤万里心[3]。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4],孔明有知音[5]。

又如垅坻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6]。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7]。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8]。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9]。

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

陶潜避俗翁[10],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11]。

达生岂是足[12],默识盖不早[13]。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14]。

[注释]

[1]此是乾元二年(759)在秦州作,全篇五首,前三首写古之“贤俊”,后两首写当世。此以前三首入“览古”类中。

[2]蛰龙:龙蛇冬眠伏藏,惊蛰始出。《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此以比贤俊之人伏以待时。

[3]“老鹤”句:兼用《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和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意。

[4]嵇康:参见《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注[15]。不得死:不得志而死。钟会与嵇康有隙,谮于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5]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相。有知音:徐庶言于刘备曰:“孔明,卧龙也,将军宜枉驾过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6]庞德公:汉末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州府。为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所尊事。荆州刺史刘表往见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而已。”刘表叹息而去。庞公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事见《后汉书·隐逸传》。

[7]处士:指庞德公。

[8]罗罟:捕鸟和捕鱼的用具。

[9]“林茂”二句:用庞公“鸿鹄巢林”“鼋鼍穴渊”之说。又曹植《离思赋》:“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

[10]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末时人。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弃官归隐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之栗里,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诗人。

[11]恨枯槁:以枯槁困顿为恨。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颜渊故为仁,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12]达生:《庄子》有《达生》篇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后以达生为不受世务牵累之意。宋谢灵运《斋中读书》:“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13]默识:心识,领悟。《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14]“有子”二句:讥陶渊明“默识”不早,在子女问题上没有开悟。陶有《责子》诗曰:“虽有五男儿,终不好纸笔。”又有《命子》诗曰:“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点评]

首章总领全篇,言“贤俊”在世,贵逢知己,嵇康、孔明同有“卧龙”之誉,一“不得死”,一成功业,便是明证。即使高峻如垅坻松者,不为世用,亦成枯林。次言若不能如孔明之救世,便当如庞公之高隐;三章言陶渊明虽隐居而未必达道,故常于诗中叹恨隐士之枯槁,又把子之贤愚放在怀中。仇注引黄庭坚语曰:“子美困于山川,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此以意逆志之说,当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