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 /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2],下者飘转沉塘坳[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5]。自经丧乱少睡眠[6],长夜霑湿何由彻[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时在成都浣花草堂。

[2]挂罥(juān绢):挂结。

[3]塘坳:水塘及低洼地。

[4]“娇儿”句:写娇儿睡觉不老实,把被里都蹬破了。

[5]雨脚:指可见到的雨丝的末端。脚,残剩的滓末,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等。

[6]丧乱:指安史之乱。

[7]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彻晓。

[点评]

“长夜霑湿”中,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之良愿,宁自苦以利人,犹见老杜之仁者心也。此后诗人白居易亦受杜甫感召,写出了“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安得万里裘,盖裹四周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的仁者之诗。宋代王安石题杜甫画像时,更把“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作为杜甫精神的集中体现。诗中的仁爱精神,早已在笔法之诙谐老健外,成为本篇打动人心的最核心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