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2]。丈人试静听[3],贱子请具陈[4]: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6]。李邕求识面[7],王翰愿卜邻[8]。自谓颇挺出[9],立登要路津[10]。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11]。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12]。骑驴三十载[13],旅食京华春[14]。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15],欻然欲求伸[16]。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17]。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18]。窃效贡公喜[19],难甘原宪贫[20]。焉能心怏怏[21],只是走踆踆[22]?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23]。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24]。常拟报一饭[25],况怀辞大臣[26]。白鸥没浩**,万里谁能驯[27]?
[注释]
[1]此诗作于天宝七载(748)长安应试下第之后。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京应试,但主持考试的奸相李林甫对布衣一个不取,并上表称贺“野无遗贤”。杜甫、元结等布衣皆在这次考试中落第。韦左丞,韦济,他于748年由河南尹入朝任尚书左丞,对杜甫的诗很称赏。杜甫向他奉赠此诗,感谢知遇之恩,并陈述自己的才能抱负及困顿处境,流露出对仕途经济的依违之情。
[2]纨袴:指一无所长的富家子弟。纨,丝织细绢。袴,同裤。此以服饰代人。两句为愤激语,写世道之黑暗不公。
[3]丈人:对韦左丞的尊称。
[4]贱子:杜甫自指。
[5]观国宾:王者之宾客。《周易·观》:“观国之光,尚宾也。”杜甫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故有此自谓。
[6]“赋料”二句:自诩文才。扬雄,西汉辞赋大家。敌,匹敌。杜甫三年后以“三大礼赋”博得玄宗赏识,故知赋敌扬雄之说不虚。子建,三国时大诗人曹植。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之说。
[7]李邕求识面:《新唐书·杜甫传》:“甫少贫,不自振。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8]王翰:当时的著名诗人,杜甫的前辈。卜邻:择以为邻。
[9]挺出:突出,出类拔萃。
[10]要路津:指居于要职。语出《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11]“至君”二句:自言抱负,要成为伊尹那样的贤相。《孟子》:“伊尹使是君为尧舜之君。”晋应璩《与弟书》:“伊尹辍耕,郅恽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济斯民于涂炭。”
[12]萧条:言壮志不遂。行歌:行歌于路,此为隐士之举。隐沦:隐士之流。两句言自己因壮志未酬而行歌于市,并非隐遁者流。
[13]三十载:当是“十三载”之误。杜甫自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之贡,至天宝六载长安应试,计为十三载。
[14]旅食:于羁旅中求食。
[15]“主上”句:指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贤事。
[16]欻(xū虚)然:忽然。
[17]青冥:青天。蹭蹬:海水近陆处水势渐次削弱貌。两句以鸟、鱼失势比况自己“求伸”未果。
[18]猥(wěi委)诵:犹言“谬诵”。猥,自谦之词,如今之所言“有辱”“谬承”“错蒙”等。
[19]贡公喜:典出《汉书·王吉传》。王吉与贡禹友善,王吉贵显,贡禹喜而弹冠。此以王吉比韦济,以贡禹自况,有期待援引之意。
[20]原宪:孔子学生。所居蓬枢瓮牖,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然安贫而不改其乐。后以为贫士的代表。
[21]怏怏:不服气,愤愤不平貌。
[22]踆踆:且进且退貌。
[23]“今欲”二句:言打算离开长安,或东下,或西上。去,离开。秦,代指长安。
[24]“尚怜”二句:言于长安欲去而又不忍,尚有所眷顾。终南山、清渭滨,皆为长安代指,以其地理相近。
[25]报一饭:汉代成语。《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恩必偿。”
[26]大臣:指韦济。
[27]“白鸥”二句:以白鸥自拟,表示不为环境所屈服。
[点评]
杜甫人在盛年而仕途蹭蹬,故投诗韦左丞,以求援引。诗中自矜自重、自怨自艾、自悲自怜之情缱绻道来,颇达款曲。其“致君尧舜”之理想,“欻然求伸”之热望俱勃勃“挺出”,故直言“行歌非隐沦”“难甘原宪贫”,汲汲于功名之态,虽难令人嘉许,然篇中命意曲折,布置严谨,下笔有神,却颇为可观。而“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前人多从诗之雄俊处着眼,元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采,未尝少挫也。”此说亦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