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1]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2]。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3]。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4],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5]。
[注释]
[1]本组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叛乱之初。组诗与《前出塞》结构相同,也由一征夫之口道来,从应征辞家写起,至避祸逃归结束。本篇为第二首,写集合队伍时情况。
[2]东门营:洛阳城东门外的兵营。东门,原名上东门,后改为东阳门。河阳桥:河阳县境架于黄河上的浮桥。河阳,今河南孟津。两句之“朝进”“暮上”体式,源于楚辞,三国魏王粲《从军行》又有“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之句。
[3]“落日”二句:由《诗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化出。
[4]笳:军中号角。句中指军营的号角声。
[5]霍嫖姚: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之衔随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此以喻指领兵主将。
[点评]
沉着爽峻,千军万马之壮阔军容尽于文字间见之。《前出塞》写哥舒翰西征,其辞悲;《后出塞》写安禄山北伐,其辞乐。《杜臆》称:安禄山招募赴蓟门者,其时“势已盛而逆未露,且以重赏要士,故壮士喜功者乐于从之”。诗中主人公怀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其一)的心志应征入伍,最后带着“跃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醒悟逃归。首尾相顾后再看此篇壮辞,愈见老杜叙事安排之深刻用心。人物心态之波澜曲折,人物命运之起伏跌宕,直是小说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