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2],行人弓箭各在腰[3]。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5]!或从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营田[7]。去时里正与裹头[8],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9]!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0],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11],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12]!君不见:青海头[13],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1]这是一首反对黩武战争的诗。明王嗣奭以为是因天宝八载(749)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而作(《杜臆》);清钱谦益以为是因天宝十载(751)鲜于仲通攻南诏而作,两战均死士卒数万。诗之本事虽不能完全坐实,但却反映出那一时期战争频繁、百姓涂炭的历史面貌。

[2]“车辚辚”二句:化用《诗经》语句,《车邻》:“有车邻邻”;《车攻》:“萧萧马鸣”。

[3]行人:从军出征之人。

[4]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渭水上,当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5]点行:按名册强征入伍。据唐史记载,征南诏时,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以充士卒。“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6]北防河:在黄河以北设防。

[7]西营田:在河西(今甘肃、宁夏境)屯垦戍守。

[8]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设里正,即里长。裹头:古以皂罗三尺为头巾来裹头。句以里正代为裹头证其年幼。

[9]武皇:汉武帝。此以代指唐玄宗。

[10]“汉家”句:指唐土全境。山东,即华山以东。唐建都长安,西临中原,关中以外俱可称“山东”。二百州,唐有天下,凡一百九十二郡,故以二百为成数。州,隋之旧称。

[11]秦兵:关中之兵。关中旧为秦地。

[12]“信知”四句:化用汉魏人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句意:“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13]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与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

[点评]

这是杜甫最早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划界,上段纪事,下段纪言。纪言部分又自相接应,以“未休关西卒”应“开边意未已”,以“租税从何出”应“千村万落生荆杞”,被前人称之为“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全诗四换其韵,三、五、七言错杂,以大开大阖之笔叙事传情,不蹈袭前人而尽得《诗经》、乐府之风神,正所谓“像我者死而学我者活”也。故明代胡应麟评曰:“少陵不效四言,不仿《离骚》,不用乐府旧题,是此老胸中壁立处。然**、乐府遗意,杜往往得之。”此诗即其一证。又,清施鸿保《读杜诗说》于此诗指瑕曰:“‘见’、‘闻’二字似互误。村落荆杞当云见,不当云闻;鬼哭啾啾当云闻,不当云见也。或言诗作于长安中,故于山东二百州云闻;是送人至青海者,故于古来白骨云见,说亦可通,然究与下句皆不可连解。”读诗之心细,直细过毫发,故而有此发现。言之成理,录出以飨今之读杜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