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译文
江阴人张畏岩学问极深,文章做得也不错,在读书人中极有名声。1594年,他参加南京的乡试,借住在一处寺院中,放榜时发现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不服气,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一个道士在旁微笑,张畏岩就把怒火发到道士身上。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张畏岩大怒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
道士回答:“我常听人说,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说明你的心非常不平,气也太暴,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
张畏岩不觉屈服,于是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科举,全要靠命,命里不该中,文章虽好,仍不会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变才行。”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怎能改变?”
道士说:“造命的权,虽然在天,立命的权,却在你手;只要你肯尽力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张畏岩又问:“我一个穷读书人,能做些什么善事呢?”
道士解释说:“行善事,积阴功,都是从这个心做出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积阴功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了。就像谦虚这种品质,又不用花钱,你为什么不反省自己功夫太浅,不能谦虚,反而要骂考官不公平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从此改变自己的态度,把持自己,天天用功去修善,天天用功积德。1597年的某天,他梦到自己走进一座高大的房子,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许多缺行。他看不懂,就问旁边的人。那人告诉他:“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
张畏岩就问:“为什么名册内有许多缺行?”
那人又回答:“阴间对那些考试的人,三年考查一次。只有积德、没有过错的人的名字才会在册中出现。名册前面的缺额,都是本该考中,却因为他们最近有了过错,才缺少了名字的。”
后来,那个人就指着上面某处说:“你三年来,很谨慎小心地把持自己,没犯过错,或许应该补上这个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爱,勿犯过失!”果然张畏岩就在这次考试中,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度阴山曰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谦虚也能改命!
制造我们命运的是天,但改造命运的则是我们自己,改造命运的方法是行善。在张畏岩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行善需要实力。如果我们生活捉襟见肘,哪有救济他人的能力和善行呢?
故事中的老道士不这样认为。他说,人完全可以通过谦来行善,只要行善积累了阴德,就可以改变命运。
为何会把谦当成阴德呢?因为谦虚的人往往都可以把持自己,能自律,几乎不需要外部约束就能做到自我管理,这样的人行走世间,只会给他人带来益处,而不会打扰和侵犯他人。所以,谦就是一种阴德。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行善,那最大的善就是谦,它可能比做慈善的德还要深厚,因为做慈善是欲让人知的明德,而谦是不让人知的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