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10]。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11];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我进一步说:“孟子说,求取的就能得到。这是说求取那些可以由我做主的东西。所以道德与仁义可以努力求取,但功名富贵怎么求取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你没听六祖慧能说,一切行善修德的福田,都离不开自己的方寸之心;如果从心上去寻觅,所有感官没有不相通的。求取由我做主的东西,却不只得到道德和仁义,也可以得到功名富贵;内在修养和外在价值都能得到,这样的求,才是有益于获得的探求。可如果不能反省,徒劳地向外部世界求索,那就要听天由命了,而且内在修养和外在价值都会失去,这种求取是无益的。”
度阴山曰
孟子曾说过,只要你用心求,就能轻易得到道德和仁义。孔子说得更绝对:只要我想要仁,仁就立刻来(我欲仁,斯仁至矣)。
两位儒家宗师为何如此自信?因为道德和仁义就在我们身上,我们只要一求,它就能出来。但不是我们身上的东西,好比功名富贵,那能轻易求到吗?比如我就想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可这一个亿必须有人给我(因为它不在我心上),我才能得到啊。
云谷禅师的说法是,孟子的话不错,但袁了凡理解错了。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所有的福田都在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种福种祸,全在己心。所以,只要从心里去求福,就一定能求到。当然,你求祸也是从心中求。
这段话的深意是,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世界上,心中就被放入了许多福田,福田中有仁义道德,还有功名富贵。
就是说,我们人生中得到的功名富贵并非外来,而是我们内心本有。我们命中注定有多少功名富贵,需要主动求,才能得到。大多数人“内外双失”,归根结底在于不知反省。所谓反省,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对做过的事情进行全方位复盘,找到问题所在。
中国儒家学派尤其重视反省,他们始终坚信遇到问题回到内心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任何事都是由人通过心做出来的,无心则无事,有事了回去找心即可。
我们要经常和自己的心对话,通过反省让心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心安”。心安就是福田!
反省能让人进步。有些人遇到问题总是指责心外的人和物,寻找替罪羊。当我们总是寻找替罪羊时,就不会再去寻找问题的真相,你找到替罪羊后认为问题解决了,然而下次还会出问题。所以说,总是把问题推给心外的事物,那就等于拒绝了思考,堵塞了你进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