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同事玻璃心,怎么管(1 / 1)

职场晋升101 崔璀 689 字 4个月前

学会赞美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一个高管来公司谈业务,末了聊了几句管理问题,他的苦恼来自同事都太玻璃心了。

“现在的小孩真让人头疼,说两句,脸就耷拉下来了。要什么正反馈,事情做成这副鬼样子,好意思要正反馈?

“你有没有发现,以前咱们更好管,老板一瞪眼,马上就立正站好,反思自己,但现在我们习惯的管理方式威力越来越小了。”

看得出,他是真困惑。然而,困惑的人绝不只有他。

记得有一次我批评了一个下属。

他在我办公室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很委屈,说自己一直很想得到认可。

当时我觉得很烦躁:“错了就认错,对了就继续干。没做好,怎么给认可?没有别人的认可,就不干活儿了吗?”

我工作了十几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口头上的认可,老板只负责指出问题,我们每个人每次上会,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只要成绩做出来,升职加薪都会发生,只要把事情做好,心里就踏实。

我们那代人,没有得到过什么认可的人多了,不也这么一直野蛮生长吗?

我当时还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一副“你看看我们”的嘴脸,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客观、特别正确。

然后,同事的状态更差了。

那时候我也很困惑,同时意识到,我们这代管理者正面对新的挑战:习以为常的手法失去了效力。

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这一切。慢慢发现,其实这个同事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事“吃软不吃硬”,他们对规则嗤之以鼻,对强权不屑一顾,他们抗拒被强迫。

我们面对的被管理者变了。

这一代年轻人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反权威的,在互联网环境下,所谓权威,最容易翻船。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今天的人们不再生活在教会权威和道德条规下,而是生活在公众舆论等匿名权威之下。”

如果你面对的是新一代人群,那么你的管理方式就要随着时代而改变。

时间慢慢修正了我的想法,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以为的“正确和客观”,竟然有点“主观和狭隘”。

首先,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变好,那我们要知道,所谓“变好”,不单单是他的“成绩”变好,还有他的感受变好,所谓“变好”,是他用自己能接受的、擅长的方式变好,而不是硬熬。老一辈会跟我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新一代年轻人更愿意相信,我得遵从内心,快乐工作。

我们总以为“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就得批评他的缺点”,但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

其次,管理者眼中的问题,很可能是下属努力半天的解决方案。

你不能因为他没达到你的预期,就彻底否定了别人的努力。肯定对方,才能让对方持续愿意努力,让他相信自己可以。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

每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需求和渴望,都是不一样的,你不想要赞美,不代表别人不想要。如果别人很想要,你恰好又有,几句赞美,为什么不给呢?

在每一个管理者的“经费预算”里,都应该有“赞美”这项支出。

我开始学着赞美(没想到赞美比批评可难多了)。

你这方案怎么回事啊,注意细节!——这个方案很完整,如果这几个细节能处理得更好,就会更好。

你太盲目了!根本不在意数据吗?——能感觉到你在不断地想要突破创新,不过要注意,以结果数据为先,别盲目。

渐渐我发现,“赞美”是这个世界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美好。

你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