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舅父汤姆跑到自动售货机前打算买火柴。
“你要不要吃点糖果?”他转过身来说。
她的脸上满是眼泪,为了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用嘴做了一个向下的非常奇怪的动作,然而,她的心并没有哭泣,它已经冰凉,并且变得像泥土一样了。
“你愿意要什么样的,要吗?”她的舅父再次问道。
“我倒愿意吃点薄荷糖。”她用一种奇怪的,然而也很正常的声音说,同时扭动着她的脸,可是不一会儿她就完全控制住了自己,变得十分安静,完全无动于衷了。
“咱们到镇上走走吧。”他说,很快把她拉进了一辆开往镇上去的火车。他们到一家咖啡店喝了一杯咖啡。她坐在那里,看着街上来去的人群,感到自己的胸口有一个巨大的创伤,而她的灵魂却已经像死水一样毫无波澜了。
这种像死水一样平静无波的感觉一直在她的心中延续下去,这仿佛有点像是某种幻灭的感觉,或一个无法接受的信念,忽然在她身上冻结下来了。她的一部分已经变得冷冰冰,完全冷漠无情。她还太年轻,过于沉重的打击,已使她无法理解,甚至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正遭受着极大的痛苦。过于深刻的伤痛使她无法逆来顺受了。
在她想念他的时候,她十分想念他,她因而忍受着一种盲目的痛苦。可是,自从他走了以后,他已经变成了她自己的幻觉的产物。她把她的被激起的一切痛苦、热情和思念都归之于他。
她每天都记日记,她把她的各种一时冲动的思想都记在日记里。看到山上的月亮,她也马上会**满怀,于是她便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是那月亮,我知道我应该在什么地方落下。”
这句话对她简直具有无限的意义。她把她青春的实际苦恼和她年轻的热情和思念之情都放在这一句话里了。不论她走到哪里,她总是从她的内心深处发出对他的呼唤,不论她在哪里,她的肢体总会为思念他发出痛苦的战栗;她的灵魂发出的辐射般的力量似乎永远不停,永远不停地在向着他冲去,而最后在她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照临在他的身上。
可是他在哪里,他存在于什么地方?只不过是在她的愿望中罢了。
她收到了他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她把它按在自己的胸口上。实际上,这明信片在她看来并没有多少意义。第二天,那明信片让她给弄丢了,直到好多天以后,她连想也没有再想起过它。
漫长的日子一星期一星期地过去,每天听到的都是关于战争的坏消息。她感到仿佛在外面那个世界一切都是跟她作对的,一切都只会伤害她。在她的灵魂中,那种冷漠、麻木不仁的感觉始终也没有变。
在这段时间中,她的生活似乎永远处于半封闭状态,从来也没有全部展开过。她的心灵中似乎始终保留着一些冷冰冰毫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她的敏感却又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她对自己感到无法忍受。当一个肮脏的红着眼睛的老太太向她祈祷时,她把她看作是一件她不愿意看见的脏东西立刻转过脸去。可是接着,当那个老太太在她背后尖刻地辱骂她几句时,她不禁一哆嗦,强烈的痛苦马上使她的肢体止不住发抖,她对自己简直感到无法忍耐了。不论什么时候,她只要一想到那个红眼的老太太,就感到浑身的肌肉和她的头脑发疯似的一阵阵发热,她简直恨不得把自己置于死地。
在这种状态之中,她对**的强烈要求几乎使她形成了一种病态。她已变得那么难以自持和敏感,只要偶尔碰一下较粗的毛线,似乎就会把她的神经给撕裂了。
[1] 《圣经·路加福音》第十九章讲,耶稣路过耶利哥的时候,有个名叫该撒的税吏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但因为人多,他身材矮小,便爬上树去看。
[2] 《圣经·路加福音》第十四章讲,耶稣曾在海面上行走,他的门徒彼得见状害怕,于是耶稣也让他在海面上行走。
[3] 《圣经·马太福音》第十四章讲,耶稣曾以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
[4] 见《圣经·路加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二节。
[5] 见《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第三十七节。
[6] 这是耶稣讲的话,见《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章。
[7] 此处所讲亚伯拉罕故事见《圣经·创世记》第十八章。
[8] 拉丁文,永动器。
[9] 法语:贵妇人。
[10] 法语,意为**不羁。
[11] 法语,意为幽会的处所。
[12] 这里所讲是一八八五年在苏丹发生的一次起义事件。马迪是阿拉伯文救世主的意思,这里用来指苏丹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阿梅德。他于一八八一年领导苏丹人民起来反抗埃及对苏丹的统治。一八八五年英国政府派遣格登将军前往苏丹协助在苏丹的埃及部队,结果却在喀土穆被阿梅德包围并全部歼灭。
[13] 以上所引全见于《圣经·创世记》第九章。
[14] 闪、含和雅弗均为挪亚的弟兄。
[15] 这里所讲巴兰和天使的故事见《圣经·民数记》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