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皮肤科(1)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蛇串疮”。皮损表现为突然发生一至数块片状红晕,中有成簇小水疱,灼热,刺痛,皮损迅速增加,呈带状排列,好发于胸、腰部。治以止痒、消炎、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忌食辛辣等刺激物。
方一
【方名与主治】胆雄散,主治带状疱疹,亦称蛇串疮,缠腰火丹。
【组成与用法】龙胆草60克,雄黄30克,冰片10克,共为细末。食醋适量,调匀装入瓶内加盖备用。患处用75%乙醇消毒后,用32号1寸长医针,绕病区4周,针尖向病灶平刺,视其范围确定针数,每天或隔天1次,刺后涂上药,每天2次。红肿消失,疮疹呈痂或脱落为愈。
【方解】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多因情志不遂或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毒邪而诱发。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理气止痛。方中龙胆草为清热燥湿,泻火定惊之品;雄黄解毒杀虫效神;冰片外用消肿止痛,防腐止痒功专;食醋具有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之效。诸药合用,并直接外用于患处涂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痒的功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酒及易发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女,67岁。因半个月前右腹部起疱疹10余个,治疗不效,且发展为一条长13厘米,宽5厘米,有许多脓疮组成的带状疱疹,患处皮肤红肿、灼热疼痛,影响饮食和睡眠。来诊给予胆雄散治疗,每次针15~20处,拔针后涂药,1次痛减灼消,2次疱疹塌陷,4次告愈。(处方来源:石家庄国棉三厂医院王海江)
方二
【方名与主治】二黄膏,主治带状疱疹,又名蛇串疮,缠腰火丹。
【组成与用法】雄黄、大黄各15克,柏树枝50克,冰片3克,麻油适量。将柏树枝烧灰,与雄黄、大黄共研极细末,麻油放在勺中用火加热,待沸后倒入上药混合之药末中,凉后放入冰片徐徐搅拌成稀糊状备用。将患处暴露,用药膏均匀地涂于皮损处,以不见皮损为度,外用敷料包扎,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换药时再将旧药去净。
【方解】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系水痘??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方中雄黄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为治疗疮毒之要药;大黄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柏树枝具清热解毒之功;冰片外用有消肿止痛,防腐止痒之效;加麻油适量以润肤护皮,促进药性渗透的作用。全方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抗炎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本方无明显禁忌证,应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叶某,男,56岁。右胸背部刺痛2天,查见右侧胁肋至背部起簇集水疱,面积3厘米×7厘米,灼热痛甚,诊为带状疱疹,即敷上药,3天后疼痛消失,皮损结痂而停用外敷药。(处方来源:河南省正阳县王新梅)
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称为“隐疹”,俗称“风团”,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皮肤的损害为突然发生的水肿性丘疹或片块,其形状、大小和数目不一,甚痒。常于数小时后突然自行消失,可1日发数次,也有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则称为慢性荨麻疹。
方一
【方名与主治】籽麻秆煮糯米饭,主治急慢性荨麻疹。
【组成与用法】籽麻秆250克,糯米500克。先把籽麻秆洗净切段,约7厘米长,放铝锅中,加水1000毫升,煎成400毫升,4层纱布过滤、去渣。放入浸胀的糯米煮成饭即可。每日1剂,分1~2次食用,直至愈合。
【方解】荨麻疹又称“风疹块”“鬼风疙瘩”,中医学称为“喑癗”或“瘾疹”。本病多与体质有关,由食鱼、虾、蟹、蛋、饮酒,服药而诱发;或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伤及阴液;或因有慢性病,平素体弱,阴血不足,在此情况下,复感风邪,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治疗宜益气养血,祛风解表。本方采用籽麻杆,其功用不详,《本草纲目》所载:胡麻主治伤风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祛风湿气、游风……”;糯米能行营卫中血积、补中益气……。二味合用,不失为补中益气,滋阴养血,解表疏风之良方。
【注意事项】食用期间,忌食辛、辣、酒类及发食如羊肉、猪头肉、鹅肉等。皮肤忌擦肥皂。积极寻找过敏原并避免之。
【典型病例】俞某,女,56岁。患荨麻疹2年,时发时愈。发作时全身皮肤出现风团,奇痒难熬,越抓越痒,直至出血,方可缓解。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应用过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溴化钙等药物,只能暂时缓解,采用针灸、挑刺、放血等疗法,驱过蛔虫,均无效。给予上方服用,3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再服2天痊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慈溪市周巷海莫陈家鼎)
方二
【方名与主治】地防汤,主治荨麻疹。
【组成与用法】地肤子、何首乌各30克,益母草15克,荆芥、防风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成汤分2次服,每次加入红糖15克。
【方解】荨麻疹,中医名为“喑癗”,俗称“鬼风疙瘩”,常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乘虚而入导致。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活血养血。方中地肤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之功;何首乌性微温,味苦涩,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解疮毒之效;益母草为活血调经,利尿之品;荆芥、防风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益精养血之功效。
【注意事项】服药后需避风,微发汗为佳。
【疗效】经临床验证,治疗32例,治愈26例,好转6例。(处方来源:湖北省江汉石油管理局瞿连禄)
方三
【方名与主治】戟芪饮,主治顽固性荨麻疹。
【组成与用法】巴戟天15克,黄芪30克,龙眼肉8枚,白术、续断、橘核各10克。上方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方解】顽固性荨麻疹多因阴血不足,又感风邪,郁于皮肤腠理,邪正交争,导致皮疹发作。笔者认为该病久治不愈主要是阳气失煦,卫表不固之故,因而治宜助阳固表。本方中巴戟肉甘温能补,辛温能散,专能入肾鼓舞阳气;黄芪为补气助阳要药,尤擅实卫固表,本方以上述两药为主药。方中龙眼肉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白术健脾益气,脾健则营卫生化有源;续断助巴戟肉温补肝肾,且能调和血脉;橘核温肺寒入卫分,有宣通上下表里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助阳固表、补心益脾之功,使正气振奋而邪气自除。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鱼、虾、花粉类食物,戒酒。
【典型病例】张某,男,37岁。患慢性荨麻疹10多年,前医多以消风散与四物消风饮化裁为治,均未获效。发病多在傍晚,疹块形状各异,其色淡白,遍布全身,痒如虫行皮中,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脉虚而稍浮,舌淡苔薄白,投以戟芪饮4剂,服后诸证改善,再5剂而痊愈,至今3年未见发作。(处方来源: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胡胜利)
扁平疣
扁平疣是由病毒通过接触传染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中医亦称“千日疮”。
方一
【方名与主治】脱疣粥,主治扁平疣。
【组成与用法】薏苡仁50克为一料,加水适量,文火煮烂如米粥样,待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疣为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生物,病名始见于《灵枢》,以后诸书多有记载。扁平疣为疣的一种,好发于面部、手背部等。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扁平疣多由风热之邪碍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形成有形之物;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思虑过度,暗耗精血,营血不足,肝失所养,气滞血凝,郁于肌肤而生疣。方中薏苡仁为渗湿利水之品,其味淡微寒,入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除疣之功。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戒酒忌烟,调节情绪使之舒畅。
【典型病例】关某,女,19岁。自诉6年来面部、颈部、手背部,长满大大小小的扁平疣,大如绿豆,小如针头,无痒痛,呈暗褐色,有碍美观。曾用多种外用药涂抹罔效。予以脱疣粥治之,连服5日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9409厂职工医院李桂荣)
方二
【方名与主治】肢体疣目擦剂,主治扁平疣。
【组成与用法】地肤子150克,白矾50克。将地肤子加水1000毫升,煎至约300毫升后去渣,然后加入白矾50克溶化冷却装入瓶内备用。用棉球蘸擦剂在患处稍用力涂擦,使局部红润,不要漏掉任何患处,每日擦药3~6次,15天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地肤子苦寒降泄,能清利下焦湿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性味酸寒,外用有收敛燥湿止痒之效。临床常将上述二味药物煎汤外洗,治疗皮肤湿疮,今将其改为擦剂,疗扁平疣有良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
【典型病例】朱某,男,22岁。述患疣1年余,诊见面部颈项患扁平疣数目甚多,两手背有少量扁平疣,且并发寻常疣,左手5枚,右手4枚,予以肢体疣目擦剂1贴,嘱按法制备及使用,20天后复诊,两种疣面显著变低小,小部分扁平疣已消失,半年后随访患部疣均已完全消失。(处方来源:江苏省干于县大岭卫生院徐宜晓)
方三
【方名与主治】蝉肤白花酊,主治扁平疣。
【组成与用法】红花、地肤子、白鲜皮、白矾、蝉蜕、乙醇,按1∶2∶2∶2∶3∶50的比例配方。上药研碎后,将研成细末的药物倒在消毒瓶内,再加入75%乙醇密封,浸泡3天滤去药渣即可使用。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液往返涂擦在扁平疣体上,每天5~6次,直至痊愈。
【方解】扁平疣是由病毒通过接触传染引起的皮肤病。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风寒湿热滞留所致。故本方中红花活血祛瘀;地肤子清利湿热;白鲜皮为祛风,除湿热之品;白矾燥湿止痒;蝉蜕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全方具有清利湿热,疏风通络之功效,兼以乙醇止痒,且引药直达病所。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不宜吃刺激性食物。用药时患部禁用化妆品,若个别患者出现皮疹、肿胀、瘙痒等症,提示治疗有效,应坚持治疗。
【典型病例】金某,男,32岁。因左上臂有粟粒大小疣体多个,呈灰褐色,不痛不痒,病程长达3年,近见逐增,用蝉肤白花酊治疗,用药第4天,患部皮肤出现高低不平的丘疹,伴有轻微肿胀、瘙痒,坚持用药3天,丘疹逐渐剥落,疣体全部消失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黄岩市中医院胡金曼)
痤疮
痤疮又称粉刺,是青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炎症,多发于颜面部,皮损为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顶部中央可挤出黑头粒,自觉稍有瘙痒或疼痛。
【方名与主治】美容药膜,主治痤疮。
【组成与用法】白蔹、杏仁、僵蚕、黄芩、穿心莲、白及、白芷各100克,80克,十大功劳120克,冰片,薄荷各40克,轻粉20克。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过80目筛2次,密封备用。先用洗面奶清洗面部,有脓疮者按常规无菌操作切开排脓,然后将中药粉20克左右,用水适量加热煮成糊状,待温度降至38℃左右时将药均匀地涂于面部,使之形成一层厚0.05厘米左右的药膜,再敷上一层厚约0.5~1.0厘米的石膏模,约30分钟后取下。洗净面部,外涂2%氮霉素醋或收缩水。5次为1个疗程,较重者每天1次,较轻者隔天1次,一般治2个疗程,疗程完后再每2周巩固治疗1次。
【方解】痤疮是青年人皮肤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多与内分泌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多因肺胃风热上越肌肤所致。常采用清热解毒进行辨证施治。因味苦,许多青年人而不愿服用。今用中药倒膜,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达到治病之目的。方中白蔹、十大功劳、穿心莲、黄芩、杏仁具有消炎解毒消肿的作用;活血行气,消炎生肌;白芷具有黏性,与白及配合具有长肌肤、润泽肤色、光华皮肤的作用;僵蚕含蛋白质而营养皮肤;冰片、薄荷气味芳香,令清凉舒适;轻粉有杀虫、漂白皮肤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清热消炎解毒,漂白及营养皮肤的作用。通过发热石膏模,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物,患者愈后每月仍需定期做巩固预防治疗1~2次,并嘱其平时注意做好清洁保养皮肤,有利于巩固疗效。
【典型病例】韩某,男,21岁。因面部痤疮2年,曾应用中西药治疗不佳,给予美容药膜治疗5次,面部痤疮明显减退,再治5次,痊愈,后每月加固治疗2次,3个月后停治,现随访1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广西三○三医院陈步松)
手、足癣
手癣中医称之“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本病生于指端的层面,掌心指(趾)甲、足趾、趾间和足底。局部奇痒,发生小水疱,或鳞屑或糜烂,或皮肤增厚,干燥皲裂,侵犯指(趾)甲,则致指(趾)甲变厚、变脆、变为灰白色,易碎。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方一
【方名与主治】鹅灵方,主治手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