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外科 (3)(1 / 1)

第3章外科(3)

【方名与主治】溃疡速愈散,主治褥疮。

【组成与用法】麝香1克,儿茶、玳瑁、、赤石脂各30克,冰片20克,青黛50克。合研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溃疡创面先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消毒后,将药粉均匀撒入溃疡面,每日换药1次或隔日1次。同时加强护理,每隔2小时翻身1次,骨头突出部位要加垫圈。

【方解】褥疮为长期卧床,局部受压组织缺血所致,溃疡速愈散中麝香活血消肿,散结止痛之功;儿茶收湿敛疮、止血;玳瑁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赤石脂生肌收口;冰片消肿止痛,防腐止痒;青黛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固涩敛口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经常让患者翻身,防止溃疡面受压和摩擦,保持患者被褥清洁,体表卫生,经常消毒灭菌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条件,使患者心情舒畅,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促使褥疮早期愈合。

【典型病例】王某,女,86岁。截瘫后骶部Ⅱ度褥疮,面积达8.0厘米×0.9厘米。周围局部皮肤发硬,呈黑色,溃疡深达骨质,渗出物较多,极臭。先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消毒后投以溃疡速愈散,每天换药1次,3天后渗出物明显减少,5天后周围红活肉芽生长。10天后溃疡周围及骶部组织肉芽复活并明显生长,改用隔日换药1次,1周后溃疡创面4.0厘米×4.0厘米,继续换药1个月,溃疡痊愈。(处方来源:山东省菏泽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刘家磊等)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腺瘤多为单发,生长缓慢,无症状,中医学称之为“瘿瘤”。由于可引起甲亢和恶变,故宜早期手术切除。

【方名与主治】海藻消瘿汤,主治甲状腺腺瘤,亦称“瘿瘤”。

【组成与用法】海藻、昆布各20克,生牡蛎、海浮石、黄药子、夏枯草各15克,当归、炒穿山甲(代)、三棱、莪术各10克,木香6克。上方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10剂为1个疗程,间隔2天,继服第2个疗程。

【辨证加减】腺瘤疼痛者加制、制没药各10克;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0克,珍珠母15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炙黄芪20克;血虚者加熟地黄20克,制何首乌15克;气滞者加青皮8克,枳壳10克;食欲减退者加炒鸡内金、焦山楂各10克;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者加生黄芪30~40克,鸡血藤20克,鹿角胶、丹参、枸杞子各15克。

【方解】甲状腺腺瘤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本方海藻消痰软坚;昆布消痰结,散瘿瘤;生牡蛎软坚化痰,消散结核;浮海石化痰软坚;黄药子化痰消瘿;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当归活血止痛;穿山甲(代)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活血化瘀,通行经络;三棱、莪术破血祛瘀,消积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全方相伍,共奏消痰软坚,解郁散结,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前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典型病例】林某,女,22岁。症见右侧前颈部肿物如鸡蛋大,边缘清楚,与基底部不粘连,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舌苔微黄,脉沉细。诊为甲状腺腺瘤,以海藻消瘿汤加减治疗,肿物逐日缩小,无任何反应,连服12剂,腺瘤全部消失而愈,经11年随访未见复发,亦无后遗症。(处方来源:江西省弋阳县中医院欧阳可钧)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中医谓之“乳疬”“乳癖”,好发于25~40岁之女性,症见单侧式双侧可扪及串珠状结节,稍压痛,边缘不清,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不粘连,肿块在经期有所缩小。

方一

【方名与主治】乳癖消煎剂,主治乳腺增生,亦称乳癖,乳疬。

【组成与用法】天冬30克,大贝母12克,生牡蛎(先煎)、生麦芽各30克,白芥子、僵蚕、露蜂房、三棱、莪术各10克,昆布、海藻各15克,荔枝核、橘核、鹿角片(先煎)各12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服。

【方解】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乳疬”之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现病人多由肝郁气滞、肾虚、痰伏、瘀阻等因素所致。本方中荔枝核、橘核疏肝理气散结;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鹿角片温补肾阳,且能活血消肿;大贝母、生牡蛎、昆布、海藻化痰软坚散结;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僵蚕化痰散结;天冬配鹿角片阴阳两补;生麦芽可抑制催乳素分泌,而乳腺增生患者中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诸药同用可疏肝理气,补肾化痰,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性激素间的相对平衡。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倪某,女,35岁。双肿块、胀痛半年,诊断为乳腺增生,给予乳癖消煎剂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15剂后自觉痛减肿块缩小,连服2个月后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守原方继服30剂,随访3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南京市玄武医院龙家俊等)

方二

【方名与主治】通乳消癖煎,主治乳腺增生,亦称“乳疬”“乳癖”“乳核”。

【组成与用法】当归、鸡血藤各12克,白芍、白术、茯苓、柴胡、王不留行、香附、丹参、路路通、麦冬各10克,玄参15克,甘草6克。上方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根据乳腺增生的特点,经期前两乳作胀,胀硬,心烦易怒,月经提前的特有症状,每月经前10天开始服药5~7剂,3个月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心烦易怒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胀痛甚者加橘核、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肿块坚硬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各10克;伴有纤维瘤加夏枯草15克;阴虚者加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0克;冲任不调者加**羊藿、仙茅各10克。

【方解】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疬”“乳癖”“乳核”之范畴。本病与肝脾、冲任失调密切相关,治宜疏肝理气,开郁散结,滋阴通络。方中当归、鸡血藤、白芍活血养血;白术培补脾胃;茯苓功在益心脾、利水湿;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王不留行有行血通经下乳之效;丹参为活血化瘀之品;玄参、麦冬、路路通均有滋阴通络的作用,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开郁散结,养血通络之功效。

【注意事项】本方无明显不良反应。若经2个疗程后仍无明显疗效,建议做手术治疗或其他疗法。

【典型病例】王某,女,44岁,已婚。自诉近几个月来,月经前两胀痛,有硬块,逐渐增大,每月经潮提前5~7天,经量多,有血块,色紫红,经前口干苦,心烦易怒,少腹部胀,生育3胎,10年前做结扎,舌无苔,脉细弦。诊见:两外上方可触到鸡蛋大小之包块,触痛明显,表面光滑,无粘连,活动度好。诊为乳腺增生,治以疏肝理气,开郁散结,以通乳消癖煎加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栀子、**羊藿各1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剂后两胀痛明显减轻,经量较前减少,包块缩小变软,经服药3个月,包块消失,诸证悉除,经观察5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医院肖国豪)

肝脏血管瘤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以肝大、腹胀、胁痛、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B超可明确诊断,属中医学“痞块”“癥积”之范畴,治疗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原则。

【方名与主治】疏肝消积散,主治肝脏血管瘤。

【组成与用法】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克,鳖甲6克。上药加工成粗末,分2次煎煮,每次40分钟,二汁混合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同时服用:蜈蚣12条,三七15克,土鳖虫30克。研细末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约1克)。1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休息2周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辨证加减】肝质硬加三棱、莪术、黄芪各10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2克,茯苓、白术各6克;伴有结石加大黄6克,金钱草20克;胸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方解】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以肝大,腹胀、胁痛、腹痛、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B超可明确诊断。中医文献中没有肝血管瘤的记载,但对本病的成因早有论述,《素问·举痛论》有云:“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难经·五十五难》对其成因和形态亦有论述:“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属中医的“痞块”“癥积”等范畴。治宜疏肝理气,软坚散结。疏肝消积散中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赤芍、刘寄奴、丹参、郁金活血祛瘀;丹参兼能溶纤,促进海绵状物质纤溶;郁金行血中之气,为气中血药;鳖甲软坚散积;蜈蚣解毒;三七消瘀止痛;土鳖虫咸能软坚,消癥积肿块。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散积,消肝海绵状血管瘤之功。

【注意事项】肝郁者要养肝柔肝,受虫伤者要杀虫补虚,毒聚者散积解毒,但必须认清本病其根本是气滞血瘀,治疗时随证加减运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要调节情志,使患者精神舒畅,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刘某,女,35岁。B超确诊肝右叶有血管瘤3枚,其直径分别为5毫米,6毫米和14毫米,病后1个月来诊,见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胁痛,脘满,失眠多梦。口干苔薄,舌边尖红,脉弦细。方拟柴胡、郁金、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甘松10克,小麦50克,大枣5枚。30剂,同时服用蜈蚣15条,三七15克,土鳖虫30克,共为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1克。1个疗程后做B超复查,2枚较小的血管瘤已消失,14毫米的已经缩小至直径7毫米,精神好转,食欲好转,胁痛消失,效不更方,又经治2个疗程,再经B超复查,肝右叶血管瘤全部消失,恢复健康。(处方来源:江苏省盐城市陈宏生)

胃结石

胃结石是因进食某种物质后在胃内形成的石性团块状物,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小的如乒乓球,大者似婴孩头。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胀满、恶心或疼痛感,X线片胃造影或胃脘检查可确诊。

【方名与主治】通腑散结汤,主治胃结石。

【组成与用法】枳实、厚朴、鸡内金各15克,大黄、三棱、莪术各12克,半夏、芒硝各9克。上药混合后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直至痊愈。

【辨证加减】若伴有泛酸、嘈杂者加川黄连、吴茱萸、乌贼骨;伴嗳气、纳呆者加莱菔子、槟榔;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竹茹;年老体弱者加党参、白术。

【方解】胃结石是食入过量山柿、山楂等酸涩之品与酒食互结,壅积于胃而形成结石的一种疾病。该病易发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嗜饮酒茶,湿热蕴积于胃者。属于中医学的“食积”或“果积”之范畴。治宜行瘀,消积,除痞。方中枳实功在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厚朴苦辛而温,性燥苦散,功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鸡内金能促进胃腺分泌,消食积的作用较强;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三棱、莪术有破血祛瘀,消积止痛之效;半夏功能散结降逆,燥湿化痰,故为脾、胃两经的要药;芒硝具有润燥通便而泻实热的作用。全方合用,相互协作,共奏破气消积,祛瘀散痞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之食物,多饮开水。

【典型病例】孙某,男,28岁。3天前食生山楂10多枚,次日又饮酒近半斤,至夜间忽觉胃脘部绞痛,阵发性频繁发作,痛处拒按;伴恶心呕吐,脘闷纳呆,嗳气酸腐,进食后诸证加重。胃肠钡餐透视:胃腔内见一6厘米×7厘米的圆形充盈缺损,随体位移动,并见胃黏膜扭曲粗乱。诊为胃结石合并胃窦炎。予以通腑散结汤和胃消食。方用枳实、大黄、厚朴、鸡内金各15克,延胡索、陈皮各10克,三棱、莪术、莱菔子各12克。服药3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继服6剂后,患者已无不适症状。经胃肠钡餐复查:胃腔内无结石,病愈出院。(处方来源:杭州牟林茂)

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并发腹腔脓肿,在阑尾周围形成的脓肿为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腹膜刺激征象,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中医学属“肠痈”范畴。

【方名与主治】肠痈合剂,主治阑尾周围脓肿,亦称“肠痈”。

【组成与用法】虎杖、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紫花地丁、冬瓜子、芒硝各15克,牡丹皮、大黄各12克。称取上药5~10剂,熬成浓缩药汤,使每剂量达100毫升,加入防腐剂,用盐水瓶分装备用。每次50毫升,用开水冲后温服。1天服2次,小孩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