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内科 (13)(1 / 1)

第2章内科(13)

【方名与主治】消颅痛煎剂,主治血管性头痛,亦称偏头痛。

【组成与用法】黄芪、鸡血藤、首乌藤、丹参各30克,蔓荆子20克,当归10克,川芎、香附、白芷、藁本、酸枣仁、牛膝各15克。一日1剂,煎取450毫升,分3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连服2~4个疗程。

【辨证加减】偏热者加黄芩12克;偏寒者加吴茱萸10克;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2克,白芍15克;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5克,延胡索12克;气血虚损者加党参、何首乌各30克。

【方解】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学“偏头痛”范畴。西医认为该病是由于头颅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而出现的发作性**或持续扩张,造成血流障碍所引起的头痛。研究发现,这种头痛也与某些体液物质的暂时性改变,内分泌失调或神经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髓海所居之处,既有经络与脏腑相连,又有诸窍与内外相通。若因六**之邪外袭上犯巅顶,或因七情内伤致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气血逆乱,脉络瘀阻,出现以头痛为主证的临床症状。治宜行气活血,通窍散结以止痛。方中丹参、川芎、香附行气活血解郁;白芷、藁本、蔓荆子疏风止痛;当归、鸡血藤养血益髓;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黄芪补气以利血行而瘀通;牛膝引血下行有利降浊升清。诸药并用,共奏行气活血,疏风通窍,逐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忌吸烟饮酒,避免情绪激动。

【典型病例】赵某,男,50岁。因头痛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检查:血压19/13.5kPa,舌赤,苔薄,脉弦,CT提示颅脑未见异常,脑血流图检查两侧波幅不对称。给予消颅痛煎加钩藤12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每日1剂,分3次口服,2剂后头痛减轻,再服7剂,痛消,原方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查血压18.5/12kPa,脑血流图检查示两侧波幅差明显改善。随访2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重庆市解放军324医院高正今)

方六

【方名与主治】当归蜈蚣散,主治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所致的头痛。

【组成与用法】川芎40克,当归10克,蜈蚣3克。将3味中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6克,每日早晚2次,温水冲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头痛一疾中医书籍早有记载,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理论,本方采用川芎行气活血以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含有阿魏酸、挥发油状生物碱、内酯及酚性成分,这些物质可解除平滑肌**,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大脑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头痛;当归性温味甘,具有补血活血,祛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中所含的挥发油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此外,当归中所含的蔗糖和维生素B12等均有营养神经肌肉的作用;蜈蚣性温味辛,功在祛风、镇痉、解毒。现代报道,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故本品不仅具有抗惊厥作用,更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三者合用,互相协调,增进了止痛效果。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戒酒,保持精神舒畅,情志调达。

【典型病例】刘某,男,36岁。经常头痛8年之久,头痛发作迅速,与感冒关系不大,疼痛时剧烈难忍,必服止痛药及卧床休息后方能好转,情绪激动常为发病的诱因。来院做脑血流图提示血管紧张性增加,临床诊断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给予当归蜈蚣散治疗,连服10剂后,头痛发作间隔时间延长,程度减轻,继续服用3个疗程,痛消病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四川省江油市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蒲安行)

方七

【方名与主治】头风方,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及部分脑外伤所致头痛。

【组成与用法】生石决明(先煎)15~30克,川芎、白芷、补骨脂各9~10克,细辛1~2克,蜈蚣1~2条,全蝎粉(分吞)1~2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

【辨证加减】血管神经性头痛中若见妇女周期性发作之偏头痛:加山羊角(先入)20克,制川乌3克,全当归10克;口干,舌质红加牡丹皮6克,生地黄10克;便干加大黄10克,玄明粉(冲)5克;病久属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2克,滁**、山茱萸各9克;三叉神经痛,头痛发作呈剧痛状,中医辨证为肝火炽盛时加龙胆草、栀子、知母、黄芩各9克,石膏先入10克,旨在清热泻火;便秘加生大黄后入10克,以通便泻热;病情稳定,中医辨证属肾虚感寒型投以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15克,山茱萸、肉苁蓉、麦冬、僵蚕各9克,牛膝12克,附子先入6克。外伤性属血瘀所致者加广地龙15克,红花6克,桃仁、赤芍各9克,青葱3根。

【方解】中医将头痛时发时止,引触易发者,通称“头风”。方中川芎、白芷为治太阳,阳明头痛之主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能抑制大脑皮质作用及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全血黏度,降低血细胞比容使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环;白芷辛温芳香,温通上达,祛风通络止痛,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生石决明具有平肝镇静的功效,对血管性头痛和高血压、脑瘤性及炎症性头痛均有良效,且无副作用;细辛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并有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补骨脂为补肾要药。蜈蚣、全蝎系虫类药物,能搜剔络中伏邪,息风通络止痛,使药物直捣病处。药理研究证实,此二药具有镇静神经和弛缓神经挛急的特殊功效。

【注意事项】本方中细辛有毒,故量宜控制,蜈蚣、全蝎具有毒性,剂量必须严格掌握。治疗期间分别测甲皱微循环或眼底微循环,发作时及治疗后进行对照。

【典型病例】程某,男,35岁。7天前因右侧头痛剧烈,抱头来求诊,诉头痛如裂,如针灼感,伴视力下降。经CT扫描示“颅脑无异常发现”。测眼底微循环血流慢,见红细胞聚集;甲皱微循环呈粗发夹样变化,血流缓慢。曾予以止痛片、麦角胺咖啡因、山莨菪碱(654??2)针剂注射等对症处理无效。经用头风方,5剂后疼痛止,半个月后复查眼底微循环,血流变快,无红细胞聚集现象。(处方来源:上海仁济医院梁珑)

方八

【方名与主治】通颅汤,主治脑血管**,亦称头风。

【组成与用法】当归、桃仁、栀子、川芎、赤芍各12克,丹参、红花各15克,地龙、全蝎各10克,钩藤30克。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3剂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腹胀者加延胡索12克,柴胡15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焦山楂各12克,炒麦芽10克;头晕目眩加生龙骨、**各30克;耳鸣加磁石30克,泽泻12克;失眠多梦加石菖蒲12克,炒酸枣仁30克,便秘加大黄6克。

【方解】脑血管**多由于头颅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而出现发作性**,造成血流障碍引起头痛。本病特点是痛有定处,状如刀割、针刺。根据中医理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通颅汤活血通络,则头痛自止。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活血通络;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地龙、全蝎有搜逐血络之功;栀子清三焦火郁;钩藤入心、肝二经,息风解痉,为治头痛之要药。诸药配伍,能引起药到病除之目的。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饮酒吸烟,不能受寒,忌食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女,48岁。来诊时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语声低微,不断呻吟,手足冰冷。家属代诉患者有头痛病3年余,几次做脑电图均确诊为脑血管**。虽经中西医治疗,但效果不佳。现又头痛发作,痛如刀割、火烧,伴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舌尖红有斑点,脉涩稍弦。急投通颅汤3剂,服药1剂,头痛减轻;3剂药服完,疼痛完全消失,微感轻微头晕恶心。上方加**、生龙骨各30克,半夏9克,竹茹12克,续服3剂,病愈。随访7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山东省菏泽地区第二医院朱献民)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可能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受风寒后神经营养血管**,颞骨面神经管风湿性骨膜炎使神经受压、水肿、缺氧致面神经麻痹。

方一

【方名与主治】五香贴方,主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组成与用法】麝香0.5克(可用冰片10克代替),10克,丁香、肉桂各6克,维生素B110毫克×20片。上药共研成极细粉末,装入瓶中密封备用。用穴位测定仪检定翳风、下关、太阳三穴位置,局部消毒后,用经消毒的刀片在穴处皮肤各划一带血痕的小“×”,然后将上药粉少许粘在1.2厘米×1.2厘米见方的麝香止痛膏胶布中心,并分别贴在三个穴位上,一日一换,直至治疗结束。

【方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由面部着冷受风后,面部神经管的骨膜发炎,使面神经肿胀受压而致麻痹,造成病侧面部肌肉瘫痪和口眼歪斜。本病属中医学的“歪嘴风”“口眼歪斜”之范畴,治宜以理气通窍,活血祛风为则。本方采用麝香开窍通闭,活血通络;活血祛瘀;丁香补肾助阳,温中散寒;肉桂温中补阳,通利血脉;维生素B1为营养神经之品。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冷风受袭,忌食易发之物,戒**。

【典型病例】龙某,男,16岁。患者因口角向左侧歪斜10天,在当地医院诊治未效来诊。检查:口角歪向左侧,右眼裂增宽,右侧贝耳征阳性。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右)。采用上方穴位敷贴15天,诸证悉除,随访至今未复发。(处方来源:江西省永新县人民医院李圣平)。

方二

【方名与主治】面瘫汤,主治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

【组成与用法】制白附子、白芷、三棱、莪术、僵蚕、炮穿山甲片(代)、乌梢蛇各10克,石见穿、板蓝根、生黄芪各30克,蜈蚣末、全蝎末各3克(均分冲)。将上药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方解】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能由于某种病毒感染,致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又称贝尔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僻”,俗称“歪嘴风”。《诸病源候论》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会口??僻也。”有人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口外不固,风毒之邪乘虚入中经脉,导致经脉痹阻,气血淤滞。治宜扶正祛邪,搜风通络,行气活血。

方中白附子性燥而升,善散祛风,能引药势上行于头面,治中风口??,配伍白芷(麝香代用品)祛风效力尤强,能引补气药通十二经,更有助于黄芪补气扶正,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御病毒,使面神经麻痹复苏;板蓝根协同石见穿抗病毒;全蝎、蜈蚣、僵蚕善搜经络内之风邪,具有攻毒祛邪之功,亦为治中风上眼??斜上乘之品;乌梢蛇善于搜风通络,为面肢麻木、筋脉拘挛,口眼歪斜等症常用药,而风毒壅于血分之病,常将其用作主药;穿山甲(代)性善走窜,搜风通络,散瘀破结,尤善于散血中之瘀滞,使痹阻之经脉气机畅通;三棱、莪术功能理气破血,又能协同补气之黄芪以增强扶正益气之效力。全方具有扶正祛邪,搜风通络,活血祛瘀,调畅气机的作用,使得经气流注恢复生理常态,面神经麻痹得以恢复。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要卧床休息,面部防风保暖。

【典型病例】邵某,女,37岁。发病4天,见右侧面部表情动作及病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呈兔眼,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笑时更为明显,鼓腮则漏气,舌苔薄白,脉弦。证属正虚邪凑,风邪病毒入中经络,经脉气血痹阻之咎,诊为“口僻”。投面瘫汤5剂,5天后复诊,证情明显好转,再服上药15剂而愈,5个月后随访为常人。(处方来源: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陈森)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