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看准 饭爷 593 字 10个月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国内尤其缺乏的是工业技术人才。当时我们的工业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从当时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得益于其他国家的援助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也让中国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这个阶段步入大学的学生,就是完成工科课程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业技术人才。国家按需培养,把他们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岗位上去,服务于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只要把数理化这类基础知识学扎实,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那就是优秀人才。

所以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时候找工作并不是件难事,基本上国家会给你分配工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也正式开始了。不少读书好的孩子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有机会进入政府机关和大国企工作。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意味着逆天改命,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了拿到国家的“铁饭碗”。

那时候考查的科目主要就是数理化,所以20世纪50年代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流行起来了。这个时间段考上大学的那批人,可以说上升通道是最顺畅的。因为等到他们80年代初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自己单位的领导年龄是存在断层的。很多领导年龄已经超过50岁,没干几年就要退休了。自己只要甩开膀子努力干,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批人基本上就是“60后”和少部分“70后”。他们是刚刚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那批人。

就算没怎么上学的人,只要脑子足够灵活,也能抓住商机。因为生产力不足,供需存在缺口,那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市场上的需求远比产能要大,只要手里有货就能卖出去。不少人下海经商,通过倒买倒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倒爷是当时最流行的活儿,“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顺口溜。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少大型工业品生产企业,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崛起的。因为当时很多低端配套产品国内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又没有互联网比价,价格并不透明。这给了很多通过“贸工技” (5)起家的企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机会。

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只要你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经历,让他们对这点深信不疑。所以王健林说过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在首富脑子里的烙印。只要你胆大敢拼肯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在奋斗中完成阶级跨越,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时候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专业劝退的问题,大学生的数量本来就少,国家也给安置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