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BI心理分析专家调查过100多名暴力重罪犯,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些人不仅普遍有一个暴力型的父亲,还有一个非常差劲的母亲。这种糟糕的家庭关系导致他们内心混乱阴暗,他们在父母身上学到的主要是攻击和仇恨,而不是温暖和宽容。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被改编成多部电影,如《惊魂记》《德州电锯杀人狂》《沉默的羔羊》等。这几部电影的原型人物叫艾德·盖恩,是美国犯罪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我们知道,被搬上大荧幕的真实犯罪很多,但同时成为两部好莱坞一级大作原型的,只有艾德·盖恩一人。
日常生活中的艾德·盖恩被大家认为是安静、内向、害羞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生遭遇,让原本内向害羞的小镇农夫裂变成如此可怕的一个人呢?我们试着走进艾德·盖恩恐怖而脆弱的内心世界。
艾德·盖恩的父亲是个酒鬼,酒对他来说才最重要,而不是孩子。
艾德·盖恩的母亲是个极其苛刻而且狂热的教徒。
他还有一个哥哥。
在艾德·盖恩很小的时候,他们举家搬到威斯康星州的平原镇,在一处偏僻的农场定居下来,这里隐秘性很高,平常不会有人来。
艾德·盖恩的母亲一再恐吓自己的两个儿子:“女人是非常危险的!沉浸女色是极不道德的!”她想方设法压制儿子们对异性自然而然的兴趣,艾德·盖恩因此终身未娶,也未亲近过任何女人。
进入学龄期,艾德·盖恩被允许去学校读书,但母亲明令禁止,不许他结交任何朋友。孤独的艾德·盖恩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学校对他来说只不过比家更大一些、人更多一点,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年幼的艾德·盖恩本能地认为母亲的话是对的,他只好孤立自己。
没有任何朋友,对异性毫无感觉,艾德·盖恩的内在关系里只有酒鬼父亲、严苛的母亲和与自己一样孤独的哥哥,他因此形成了异常孤僻和不谙世事的性格。
艾德·盖恩的生命前期还算平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家农场工作,偶尔去镇上打打零工,在小镇居民的眼中,他只是个非常安静、非常害羞、有点古怪的年轻人。
平静的生命最终被接连的变故打破,他的父亲、哥哥、母亲相继离世,艾德·盖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他的生命里再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同伴,更没有妻子和儿女,他此时唯一拥有的,是无边无际的空虚和孤寂。
艾德·盖恩无法承受这一切,他把母亲的尸体保留在家中,好像她从未死去。与母亲尸体朝夕相伴的日子,触动了艾德·盖恩对女性的原始渴望,在这种畸形欲望的驱使下,艾德·盖恩开始挖掘坟墓,将那些刚刚离世的尸体带回家中,让女孩们以另一种方式与自己相伴。最终,艾德·盖恩一步步走上了“屠夫”的道路。
由于患有慢性精神障碍,艾德·盖恩最终被判无罪,但是被送到了精神卫生研究院,直至走完余生。据说,那才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艾德·盖恩是令人恐怖的,也是令人同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个可怜人。他从小就被糟糕的父母建造了一个硕大的心理囚笼,阻断了他与正常人的情感交流,他即使没有犯罪,也如同生活在地狱中。
然而,这不是特例。
亨利·李·卢卡斯的父亲因为事故导致双腿残疾,失去了工作能力,他开始酗酒。他的母亲则是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女人,亨利和父亲成了母亲发泄怒火的对象。
亨利是在母亲的咒骂和殴打中长大的。他遭受的残酷虐待恐怖得令人难以想象。
有一次,亨利在游戏中不小心被刀戳伤左眼,伤势非常严重,但母亲却无动于衷地任他挣扎好几天才带他去看医生,最后医生只好以人造眼球来代替他的左眼。
还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母亲用木棒狠狠敲击亨利,头骨破裂的亨利整整昏迷了三天,才被母亲带回家的男友柏尼坚持送医而捡回一条命。但是,他的大脑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有可能是导致亨利以后精神分裂以及其他冷血行为的原因。
在母亲高兴的时候,她会把亨利打扮成一个小姑娘的样子,让他穿上女孩的衣服去上学。毫无疑问,亨利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就彻底摧毁了一个男孩的自尊和自信。亨利后来的双性恋倾向,大概可以从这件事上找到原因。
亨利的生活中没有娱乐,只要是带回家的小动物都会被母亲用各种方式杀死,大概是从这时起亨利开始觉得生命很不值钱,所有的快乐都是不真实的……在爸爸去世后,他开始偷窃。
在亨利23岁的时候,似乎有了一个成为正常人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叫莎拉的女孩,不久之后,他们订了婚。可他的母亲反对亨利和任何一个女孩交往,她希望儿子永远是自己的玩具。但是,亨利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反抗了。最后的结果是,莎拉认为自己日后难以和性格如此怪戾的婆婆友好相处,于是主动离开了亨利。
这件事成了亨利一生的转折点。在警方的档案上,这是亨利的第一个犯罪记录——由于女友的离去,愤怒的亨利失去了理智,而且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在和母亲的争吵中,亨利杀死了她。
在这桩案件里,法官和陪审团接受了辩方精神病专家的意见——亨利患有精神分裂症。法庭宣布,亨利将在精神病院里住上40年。
渐渐地,亨利被人们淡忘了。他仅仅在精神病院里待了10年,医生们相信他已经恢复理智,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亨利并没有从疯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管表面上看他似乎正常了。于是亨利获得了假释。
这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错误判断,从此亨利·李·卢卡斯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
几乎所有病态的犯罪者,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在艾德·盖恩和亨利·李·卢卡斯那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一个孩子如果能保持心理正常,那才是奇迹。
也许你觉得这样的事情有些耸人听闻,自己并不会这样糟糕地对待孩子,但不要掉以轻心。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专家大卫·法林顿博士这样提醒父母们:
——人如果在童年受到任何虐待和忽视,长大以后都有可能会有犯罪倾向!
——无论何种程度的肉体暴力或精神暴力,都会给儿童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人会以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哪怕只是自认为的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伴随而来的逻辑就是我们今天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可能会是将来他们对待我们或其他人的方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童年不幸的孩子往往都有心理障碍。
尽管一些饱受孤独与摧残的孩子长大后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但他们大多带着隐藏的伤疤,其形式有时候是无以复加的孤寂,有时是根深蒂固的自卑,有时是潜藏心底的愤怒。无论何种形式,总会隐晦地表现出儿时的伤痕或孤独。在成年以后,他们之中一些人会竭力对自己进行心理补偿,方式就是让自己更冷漠无情、更愤世嫉俗、更霸道暴力、更容易随心所欲做坏事,并且倾向于心怀怨恨,寻求报复或暴力征服。
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在生命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童年时期,那么他们有能力以后,会竭尽所能确保别人重视和尊重自己,哪怕是无底线的取悦或强迫,哪怕这种“尊重”和“重视”里包含了厌恶、恐惧和憎恨。
我们经常会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事实上,这样说根本不能表明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准确地说,关系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对关系的渴望,就像必须拥有衣食住行一样。
因此,不管童年经历了什么,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尝试努力去建立完美关系。
但是,一个孩子只有拥有好的内在关系模式,即他与父母的关系一直健康美好,他才能够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才能比较轻松地把自己的社会关系变得和亲情关系一样。
相反,如果孩子拥有一个非常差的内在关系模式,即他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非常糟糕,那么可以预见,他基本会将这个关系模式带入到社会关系中,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在关系中受伤或是伤人。
比如说,假如一个父亲崇信“棍棒教育”,经常对孩子呵斥打骂,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要么“受虐成为习惯”,变成一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要么“认同暴虐的父亲”,变成一个性格急躁、有暴力倾向的人。前者令他容易成为别人的伤害对象,后者令他容易对别人做出伤害行为。总而言之,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