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际难题,只给他理性建议(1 / 1)

雯雯今年12岁,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姑娘,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大方,为人真诚热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也是爸爸妈妈心中的甜美小骄傲。

今年暑假,雯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进营没多久就被辅导员“钦定”为自己的小助手,对于孩子出色的自理和社交能力,雯雯爸妈也是沾沾自喜,那种小自豪溢于言表。

有一天,雯雯妈妈突然接到孩子电话,感觉孩子情绪很差,难道她在夏令营里出事了?

以下内容来自雯雯妈妈的转述。

“雯雯,告诉妈妈你怎么了?有人欺负你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生病休假了,新来的男辅导员……”

“他怎么你了?!”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队员召集到用餐处,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训了我,我真的特别尴尬,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大家的组织工作了。”

孩子的声音充满委屈,妈妈心中疼惜不已:“你只是义务性地做辅导员助手,他不应该这样苛责你,你放心,妈妈会给夏令营负责人打电话,让他跟你们的辅导员好好谈谈。如果还是不开心,就别做这个助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雯雯妈妈认为,她替女儿“伸张了正义”,非常解气。

事实上,这样不可以!

客观地说,妈妈心疼孩子,确是人之常情,而且不无道理。

根据母亲对孩子的了解,雯雯应该是个很靠谱的助手,她没能按时召集队员,想必也是事出有因。辅导员不由分说当众批评孩子,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且使孩子在小伙伴面前威信丧失,这一点非常欠考虑。

但是,妈妈在孩子面前这样指责辅导员,会使孩子心中的委屈大过理性,她便不会再客观检视自己有无过错,却会将心中对于辅导员的怨愤进一步扩大,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确处理二人之间的工作关系。

再者,孩子所诉说的委屈,毕竟只是一面之词,母亲在没有详细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就主观发表护短意见,这是非常不妥的。更不妥的是,妈妈当着女儿的面表示,要亲自去找夏令营负责人交涉这件事,那么女儿日后在处理人际矛盾时,是不是会不管自己对错,都倚仗父母出面解决呢?

孩子如何处理问题,应尽量交给孩子来处理,妈妈尽量不要介入其中,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然,当孩子向我们倾诉委屈时,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为了刻意不护短,不由分说先批评孩子——“都是你的错!”这对孩子不公平,也不合理。比如,孩子由于辅导员的粗暴、老师的偏心、邻居的闲话等原因和他们发生争执,如果父母不替自己的孩子合理辩护,反而一味替这些人说好话、找理由,孩子能服气吗?他能不伤心吗?

当孩子感到委屈,情绪低落时,妈妈应该及时给予合适的安慰:“孩子,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你一定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跟妈妈开诚布公地说一说,但愿我们的谈话可以让你心情变好一些。”

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孩子客观确认一下,矛盾的发生自己有没有责任:“新辅导员是个男生,可能比较直接,不注重与人谈话的方式。但你没有做好工作任务,也应该适当审视一下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缺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另外,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识相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也是你参加夏令营的学习任务之一,如果你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处理好你和辅导员的关系,对你来说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长,你觉得呢?”

这样做,我们既可以避免越俎代庖替孩子处理问题,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又能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帮助,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雯雯妈妈在和女儿的对话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提议女儿不开心可以“辞职”。这是明晃晃地怂恿孩子逃避责任,躲避困难。一个人,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人际关系不满,一言不合就“撂挑子”,置责任于不顾,他怎么可能出类拔萃呢?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社会说到底是复杂的,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应对它,而不是以我们的护犊之情将他们与有点残酷的现实隔离开。孩子与社会联通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学会与各种人事打交道,妈妈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是用我们的希望来操控孩子的现实。

妈妈过多介入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极大限制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让他不能自主判断事物,失去较好的成长机会。妈妈应该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权,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去判断善恶,自己去把控好坏,而我们要做的则是在大方向上把好关,合理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尽量让孩子自主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