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爱孩子,别给他拖妈妈下水的机会(1 / 1)

妈妈惯孩子,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极其感性,真是活到老,操心到老。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妈妈对孩子的事情特别用心,用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孩子的事情,她们都提前处理得当,完全不需要孩子操心。结果,孩子因而变得依赖感极强,又因为依赖变得懒散、拖沓,不能自理。

晏女士的儿子浩浩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可还是什么都不会做。每天晚上,晏女士都要帮他把书包装好,早晨起床,他就会坐在那里等着妈妈给他穿衣服,有时他不爱吃饭,还得让妈妈喂他吃。晚上学习时也是一会儿妈妈这儿,一会儿妈妈那儿,如“妈妈我本子找不到了”“妈妈,我这道题不会,你给家教打个电话吧!”

以前,晏女士的想法是,多帮孩子做点事,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了。确实,浩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是晏女士心中的一个小骄傲,可是孩子处处依赖妈妈的习惯也确实成了问题,外套得妈妈给脱,脚得妈妈给洗,牙膏得妈妈给挤……

有时,晏女士也想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可她刚一开口,孩子立刻就反驳过来:“妈妈,我又给你考了全班第一,作为奖励,你也应该给我洗脚吧?”说完还又添上一句,“谁让你是当妈的呢?你以为当别人的妈那么容易呀?”

听了这话,晏女士真是哭笑不得,孩子现在伶牙俐齿得很,处处跟她顶嘴,她都说不过他。孩子今天这样,晏女士也知道都是自己惯的,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可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少妈妈都和晏女士一样,总是“心太软”,恨不得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扛,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结果让孩子患了“软骨症”和“依赖症”,给他以后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依赖别人的呵护与帮助,即便他具有再强大的本领,也只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堪一击。因此,独立能力是具备竞争力的必备前提。所谓独立,就是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何形式的对抗中掌握控制的主动权。独立是一种基础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这个道理虽浅显,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上厕所、4岁还不会自己换衣服、5岁还记不住家的方向,那么就算他能识字上千、背诗百首,人们能承认他是“天才”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怎样呢?许多“天才神童”在长大成人后沦为平庸之辈,甚至丧失生活能力,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自己做事有危险,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懂得独立。以至于很多孩子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自己穿衣服,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而事实证明,越早独立的孩子,长大后的自理能力越强,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要杜绝孩子产生依赖性,妈妈们就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妈妈要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不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要求帮助的时候就代劳,而是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比如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点小事难不倒我们家的男子汉”等,让孩子受到刺激和鼓励,积极地去独立完成。

那么,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以下事情:

每天确认并准备好要带的物品。

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被褥。

事先准备好上学要穿的衣服。

每天进行一些兴趣爱好活动(如弹奏乐器、做运动等)。

按时完成作业。

把要洗的衣服装进洗衣篮里。

自己的房间自己清扫。

和妈妈去买菜。

垃圾分类处理。

一周给花草浇一次水。

总之,妈妈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任务。当孩子主动去做并完成得很好时,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够养成孩子只要做事情就给钱作为奖励的习惯,那样孩子会期待他们做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钱。

如果孩子想自己尝试,妈妈没必要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放手让孩子去做,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