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书读得少,结婚比较早,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妈妈,她经常对儿子小明说的一句口头禅是:“顾好自个儿,别的啥都别管。”
朋友曾劝过她几次,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但是,她很固执。
有一次,小明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挨了老师的批评,文文怒不可遏地冲到学校,打了小明的同学不说,还把老师骂了一顿,最后,又与被打同学的妈妈扭打在一起。自此以后,小明在学校里越来越横行霸道,还得了个“小霸王”的称号,而文文也被冠以“霸王妈”的“美誉”。
有一次,电视节目正探讨一位好心人把被车撞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遭诬陷的事情,文文郑重地告诉小明:“看到没有,好事不能做。”
小明煞有其事地点了点头。
可以预见,在文文的言传身教之下,小明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并不具备自己判断对错的能力,他们只是随着自己心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能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意识不到,某些事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个阶段,孩子对于是非对错的看法完全来自我们的灌输。你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都会照单全收,因为对于这时的孩子来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教育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因为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我们看到某些孩子任性无理、骄横霸道、肆意妄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的,又或者,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不以为然,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培养一个有道德、懂事、懂规矩的孩子,终究靠的还是家庭教育,靠的是父母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的引导和渗透。优秀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好教养,更是孩子的精神护盾,可以保护孩子不被不良风气带歪带坏。要知道,如果你不早点管教孩子,以后就轮到别人来管教了。
一旦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切记——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常被家长们忽略的一点。在中国的一些家庭中,往往是孩子闯了祸,父母连忙跑去道歉,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纠正。那么,孩子下次还会继续闯祸啊,反正又不用自己负责。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明白是非对错之分,做错了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谭女士带着儿子小伟在儿童乐园里玩沙子,同玩的一个3岁左右大的小朋友,突然对着小伟的脸扔了一把沙子。当时两个妈妈都在场,两个孩子并没有争执也没有抢玩具,所以谭女士觉得,那个孩子本意应该是和儿子闹着玩,毕竟两三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对着别人的脸扔沙子会伤害人。谭女士没说什么,一边轻轻拂拭着儿子头发和脸上的沙子,一边告诉他:“小弟弟和你闹着玩呢。”但那孩子的妈妈已经开始非常严肃认真地教育自己的儿子了。
“沙子不可以往别人脸上扔,如果进到小哥哥眼睛里怎么办?你看小哥哥都哭了,你赶快给他道歉!”
孩子当然不愿意,两三岁的孩子也有他倔强的一面,结果孩子妈妈毫不妥协,一直在教育儿子,最后使出绝招:“你冒犯了小哥哥,你这样做非常不好,你要是不道歉的话,我就不允许你继续在这里玩,我们马上回家!后天,也不带你去游乐园了!”
孩子一见妈妈使出了绝招,咧着嘴哭着跟小伟道了歉。
其实在谭女士看来,孩子真的只是无心之失,也没有想着让他来给自己的儿子道歉,但那位妈妈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称赞。有这样明事理、懂教育的妈妈,孩子将来一定差不了。
在儿童乐园里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不小心碰倒了别人搭的积木,导致那个孩子大哭,他会主动过去道歉并安慰对方,然后和对方一起玩耍,将积木重新搭起来。显而易见,这非一日之功,这需要父母从小不断的引导和培养。
如果父母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孩子就会渐渐开始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想要做什么之前,他们会开始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影响,知道要顾及别人的感受。
一旦父母正向的是非观内化为孩子的一部分,孩子的行为就会受到正确的驱动和指引。当他们再做错事时,他们所担心的不是父母的批评和惩罚,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到愧疚和不安,这种道德感的初步形成驱动着孩子主动去做正确的事情。当然,这仍需要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提醒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