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五班的晓心同学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放学回家铅笔不见了,就是作业本找不到了。他的妈妈因此很发愁,不止一次与他郑重谈话,但晓心同学还是总犯老毛病。有一次,晓心妈妈在晓心早上上学忘记装作业本的时候,故意没有提醒他,并及时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在全体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他,从那以后,晓心同学丢三落四的现象改善了好多。
可是某天,妈妈发现晓心的笔袋里竟然又只剩下了一支铅笔。
对于晓心同学的“旧态复萌”,妈妈有点恼火,于是语气不太友好地质问他为什么又丢东西。
晓心同学老实回答:“妈妈,今天手工课,我的铅笔……”
妈妈一听火更大了,她打断晓心的话,怒斥道:“什么?你竟然拿铅笔去玩!那你文化课用什么?而且玩完还给弄丢了!因为这事批评你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晓心小脸急得通红,连忙插话道:“妈妈,不是……”
“什么不是?不是什么?你的不是还是我的不是?三天不收拾,你就不长记性是不是?”妈妈再次打断晓心的话,连珠炮似的把他一顿臭骂。
爸爸看到儿子委屈地流下了眼泪,连忙介入,但晓心这个时候已经什么话都不肯说了。
等晓心睡着以后,妈妈帮他检查书包,赫然发现在孩子手工课上做的简易笔袋中整整齐齐放着几支铅笔。爸爸见状,忍不住说了妈妈两句,妈妈仍嘴硬地表示:“这熊孩子,怎么不早说?”
可是,这位妈妈给孩子辩解的机会了吗?在接连的打断和训斥下,又有哪个孩子愿意再说话呢?
许多妈妈经常抱怨自家的熊孩子问题多多,可实际上,不少孩子的问题,未必真是有问题。如果妈妈们总是自以为是,按照惯性思维臆断孩子的行为,并不由分说横加指责,那么,孩子在感觉极度委屈和自尊受辱的同时,因为本身就处在弱势一方,他们只能被迫承受由此产生的屈辱和痛苦,从此对妈妈无话可说。
这还是老实一些的孩子,如果是比较有性格的孩子,他们会因此感到愤怒,甚至产生怨恨,他们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对象上,或者去想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这往往就是导致孩子顽劣的原因。
妈妈们的明智做法是,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他辩解。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好处。
其一,从孩子的辩解中,妈妈可以了解到孩子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育。
其二,让孩子辩解,也就为妈妈树了一面镜子,妈妈通过听孩子的辩解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
从现实的方面讲,难道有哪位母亲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而不争不辩吗?不是的,那时他的母亲一定会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你是哑巴吗?”
孩子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一般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他们反而会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治能力。同时,给孩子辩解的权利,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拥有辩解权的孩子会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与协调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当然,允许孩子辩解也是应该遵守规则的。换言之,就是不允许他们胡搅蛮缠、抬杠扯皮。假如孩子违反了辩解规则,妈妈应立即予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妈妈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规则时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辩解就是不平等的。
妈妈应该为孩子的辩解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辩解的过程中,妈妈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让孩子认为与父母争辩就是对长辈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