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小时候有“神童”之名,3岁背唐诗,5岁能读千字文,6岁百以内加减法百算无错。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你能想到他居然从12岁就开始逃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辍学在家,到现在还在社会上游**着吗?
现在,小新每天白天睡觉,晚上刷手机、泡网吧,小新爸妈对他已经放弃了,小新自己也自我放逐,游戏人生,啥也不想,就是玩。
为什么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会主动毁弃人生?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真相只有一个。
小新的爸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清华或北大学子。于是,从小新上幼儿园起,小新的爸妈就给他制定了“最高学府培养计划”。一周七天,小新每天都是学完这样学那样,学完那样学这样,一点儿玩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在爸爸妈妈深切期待的目光中,小新感受到了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压力。
被学习挤满的童年,父母的强硬态度,山大的压力令这个原本喜欢学习的孩子慢慢开始讨厌学习,成绩也随之开始下滑。遗憾的是,小新的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完全不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成绩下降,他们非但不安抚、鼓励和反省,反而用很难听的话训斥孩子,一再表达对他的失望。
父母的冷言冷眼使小新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他由此更加讨厌学习,于是成绩下滑更加严重,随之而来的是父母的恶语相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后来,小新彻底放弃了自己。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其主要责任还是在家长身上,是由家长教育的不当、不合理所引起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很多父母想通过给孩子加压,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以满足自己与同事、亲友攀比的心理,却不顾孩子的兴趣所在,一味地要求他参加各种学习班,剥夺了孩子交友和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孩子处在强大的压力下,不仅感觉孤独,而且发展到了对读书的厌倦。在此情况下,他只有对抗或是逃避。结果,家长的做法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得亲子冲突不断。
(2)眼里只有孩子不好的方面。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学得不好的学科,实际上是对孩子长处的忽视。父母认为学得好的学科是应当的,而成绩差的方面是不应当的,也是自己万万不能容忍的,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严厉喝斥,无情打击。这种做法,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彻底丧失信心,并由此可能危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3)过于强调孩子的远大目标。父母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应该掌握好尺度,要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走向极端。父母总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方面都有过高的估计。父母在这种自我沉迷的状态下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久而久之,使自己的行为成了一种惯性和教条,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甚至还导致孩子心态失衡,走上极端。
因此,到了该给孩子“减负”的时候了,我们不要总是给孩子太多压力、负担,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要让孩子能够看到成功的希望,“轻装上阵”不是更有利于远行吗?
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家长固守着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往往会严重失衡,孩子教育的成败也多以考试分数或指令孩子所学的一门特长的成效来衡量。这实际上是家长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给孩子“减负”而不是“加压”,不要以为孩子在很大压力下才会出人头地。教子成功的父母一般绝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因为让孩子放松身心、缓和情绪反而更好。
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崩溃;降低你的期望,为孩子减去过重的负担,反而可以使孩子轻松自如地前行。
孩子学习固然有各种外在的目的和长远目标,但对孩子来说,学习的乐趣在于学习活动本身。如果孩子的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他就会持之以恒。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局限在“知之”这一个层次,孩子只能处于被动的、简单的应答阶段,无从谈起创造性,也无快乐可言。
家长们应认识到,孩子厌学有着很深的家庭根源。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从而切实地消除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