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怪异行为,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意(1 / 1)

娇娇原本是个聪明乖巧的小女孩,可现在她变了,变得不可理喻。

以前,娇娇非常懂事,自理能力也不错,还经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自从妈妈为她生下弟弟以后,那个懂事、自立的小丫头不见了。娇娇现在非常黏妈妈,芝麻一点儿的小事也要妈妈帮着做,尤其是妈妈忙着照顾弟弟的时候,娇娇的事情就多得出奇。

周末,妈妈推着弟弟、带着娇娇去家附近的森林公园散步。走了一大圈儿,回来时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已经很累了,可这时娇娇却撒娇道:“妈妈,我很累,我要你抱抱我。”

妈妈这时可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好耐心地跟娇娇解释:“乖女儿,妈妈现在要推弟弟,没办法抱你。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和妈妈一起走回去,回家以后妈妈抱你举高高。”

然而,娇娇说什么也不接受妈妈的恳求,哭哭唧唧地发脾气。妈妈的耐心终于被磨没了,厉声吼道:“你这个熊孩子现在怎么这样不懂事!你再这样任性,信不信我揍你!”

这句话可算点燃了炸药桶,8岁的娇娇顿时号啕大哭,索性倒在地上撒泼打滚起来。最后,还是娇娇爸爸匆匆赶来,哄了又哄,才将娇娇抱回家中。

几天后,妈妈正在喂弟弟吃鸡蛋羹,当然,妈妈也没有厚此薄彼,她给娇娇准备了她最爱吃的小点心,然后才去忙乎需要照顾的小儿子。结果,才喂两口,娇娇就跑了过来,嘟着嘴说:“妈妈,我不想吃小点心,我也要吃鸡蛋羹!”

其实,娇娇一点也不爱吃鸡蛋羹,这几乎是她最不喜欢的食物,所以妈妈就没有为她准备。娇娇提出这个怪异的要求,妈妈只能无奈地和她商量:“妈妈这次就蒸了一个,要不你先吃块饼干,妈妈喂完弟弟再给你蒸。”

可是,娇娇一刻也等不及了,嘟着嘴说:“我不想吃饼干,我就要吃鸡蛋羹,我现在就要吃!”说着,竟然伸手去抢妈妈手中的碗。这可把妈妈气坏了,直接在她手上拍打了一下,然后,娇娇又开始撒泼打滚。

妈妈也不知道娇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用了很多方法,希望女儿能够乖巧懂事,但效果非常糟糕,心力憔悴的妈妈对女儿也越来越不满了。

娇娇妈妈教育的失败在于,她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的心。娇娇是真的不懂事吗?并不是,她只是在弟弟出生以后,幼稚而又敏感的心灵感觉受到了父母的冷落与忽视,她这个年龄,还无法做到真正体谅和理解父母,她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要把爸爸妈妈的爱抢回来!她的“无理取闹”,事实上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更多重视,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然而,娇娇妈妈没能理解娇娇的诉求,没有及时为孩子解开心中的疙瘩,这使得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了偏差。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之前,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论断对孩子大加评论和指教,结果曲解了孩子的意思。那么,孩子会觉得多么委屈啊!

教育子女,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声。

一天,吃完午饭,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喝茶看电视,佳宜忽然皱着眉头说:“爸爸妈妈,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名叫若丹。”妈妈眼睛盯在电视上,对女儿的话并没有太在意,随口说道:“是吗?可能她家刚从外地搬来,转学也是正常现象。”

佳宜又说:“若丹的运动鞋是新出的款式,特别好看。”

妈妈皱起了眉头:“小孩子不比学习成绩,怎么比上吃穿了?”

佳宜不作声了,撅着嘴坐到一边。爸爸看到女儿神色不对,就问她:“若丹来到你们班里多长时间了,你和她关系好吗?”

佳宜这才说出心里话。原来,在班上,佳宜和敏敏是最好的朋友,现在若丹来了,敏敏天天和若丹在一起玩,佳宜认为自己受到了冷落,心里很难过。

知道了女儿的真正心事,爸爸开解道:“你们现在还小,好朋友就那么有限的几个,其实等以后上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不知道要认识多少人,有多少朋友呢!敏敏愿意结识新朋友是一种好现象。再说,她也不是认识了若丹就不和你玩了,对不对?大家在一起玩才快乐嘛!你可以让若丹给你讲讲她原来学校的趣事,你也可以领她到校园里走一走,这样不是更好吗?”

佳宜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心情也好多了。

因为对自己所想的事情把握不了,担心遭到父母的取笑或者斥责,有些孩子并不总是把自己的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他们也许会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

而一些孩子妈妈实在粗心,她们在孩子表达内心想法时,总是抓不住重点,她们的粗枝大叶,很可能会给亲子关系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不愿意与妈妈沟通,有的孩子的性格甚至会变得孤僻。

因此,在孩子对你说话时,妈妈们一定要耐心、细心,读懂孩子的“潜台词”,要注意那些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事情,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关键切入点。

诚然,我们无须成为完美的父母,我们也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我们无须对孩子了如指掌,我们也无法对孩子了如指掌,但我们必须努力去读懂孩子。只有读懂孩子,我们才能感同身受,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安、纠结、失望、任性、胡闹、暴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他们恰当的教育和陪伴。

那么,妈妈们怎样才能读懂孩子呢?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要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其实,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解释能力往往很差,这也是很多妈妈习惯性忽视孩子真实感受的直接原因,她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对孩子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硬是将孩子到了嘴边的想法,又给塞了回去。

因为孩子的性格各异,所以引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但基本要素则是相同的。

(1)轻松氛围。教育孩子时最怕声色俱厉,如果我们每天对孩子板着脸,毫无亲近感,除了批评,就是责罚,那么,别说孩子向你倾诉心事,他愿意与你说话,就很不错了。

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首先要给他营造一个轻松、亲切的倾诉氛围,消除孩子的恐惧心和距离感,他们才更愿意与你进行交流。

(2)耐心等待。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孩子回馈慢一点儿,他们的暴脾气就上来了,不断催促甚至恶语相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思路被打断,而且孩子好不容易鼓起的倾诉勇气也会消失殆尽。

家长想要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要给孩子足够的考虑和组织语言的时间,不急躁、不催促、不叫喊,尊重孩子的意愿。

(3)认真观察。关注孩子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的细节,注意孩子的细微反应,观察孩子开口之前的情绪状态,通过微表情、微动作、微反应,推断孩子的心理活动。

(4)洗耳恭听。如果妈妈态度敷衍,孩子一定会欲言又止。想要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家长就要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意愿和态度,不要总是打断孩子的诉说,更不要在孩子诉说时手眼不离手机,或是忙于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