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被宠坏的童年,从小赋予孩子责任感(1 / 1)

考试成绩出来了,川川妈妈看到儿子考试成绩不太好,忍不住说了他两句,谁知道,这可打开了熊孩子抱怨的大门。他一会儿说这次考试很多题目都超了范围;一会儿说前座同学总干扰他学习,令他没法集中精力;一会儿又说老师没给大家划重点,让他复习起来找不到头绪;最后索性怪起了考场,说陌生环境给他造成了局促感,影响他发挥……总之,没有一个原因是他自己的。

川川妈妈听着熊孩子的抱怨,真的很头疼,这样一个不知道为自己过失承担责任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谁会愿意对他委以重任呢?

看一个孩子是否真的有所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愿意承担这些责任。一个孩子主动担责,正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

那些习惯于推卸责任的人,几乎都有一个被“宠坏”的童年。责任心这东西不会随着年龄增长水到渠成,尽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避免孩子长大不成人,遇事不立事。如果你是有大格局的妈妈,你一定会明白责任意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幸福有多重要,所以,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你就绝不能忽视。

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父母往往都会这样做:孩子犯下错误后,父母赶快帮孩子弥补过失,事后再处罚孩子。其实,这样教育孩子效果并不会太好。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在一些西方国家,每个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接受适当的教训。

一个十来岁的熊孩子,在自家院子里踢足球,一个大力抽射,邻居家的玻璃应声而碎。

邻居说:“我家安装的是好玻璃,花大价钱买的,一块玻璃价值12.5美元,你赔。”

这是在很多年前的美国,那时候还没通货膨胀,货币还很实惠,12.5美元大概可以买125只老母鸡,这对于一个没有收入的少年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没办法,熊孩子回到家中,找父母要钱。父母对他说:“既然是你闯的祸,你就要自己担责,没什么说的,你得自己赔。你没钱,我们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连本带利,如数归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熊孩子被迫做起了“童工”,他给人擦皮鞋,为人送报纸,力所能及的卑微工作他都愿意做。终于在一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巨额贷款”连本带利如数还给了父母。

这个熊孩子后来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父母让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是很少见的。同样是打碎玻璃,我们最常见的做法是,替孩子道歉,再让孩子说句对不起,然后说:“回家去吧,赶紧把作业写完,等晚上我再收拾你。”最后自己留下来替孩子处理善后事宜。

很多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责任心越来越差,可孩子的责任心到底是怎么变差的呢?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这种处罚手段可以说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方,比责骂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因果教训更能使孩子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们作为父母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制约,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制。任何不能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不能维护孩子尊严的做法都不能被称为约束,仅仅称得上是惩罚,不管它被包装得多好。

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关键,不仅在于父母是否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还在于父母是否具有责任感。假如你本身就是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还怎么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呢?

另外,在一个专制的原生家庭里,也很难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父母对孩子管制得太多,控制得太死,使孩子没有机会就某件事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孩子做事只是服从,听命于父母的意见。只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孩子责任感生长的最佳环境。

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还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不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勇于承担行为的后果。父母不应替孩子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此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使孩子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到被他人、被社会需要的乐趣。因为“被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