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莫泊桑写了篇小说《项链》。
故事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原本过着朴素安稳的生活。虽然她是普通人,却有一颗公主的心,她觉得自己是为豪华精美的生活而生的。在马蒂尔德心里,只有上流社会的华美服饰、价值连城的古董花瓶、精致的实木家具、精美的宴席和上档次的银质器皿,还有暖炉旁边彬彬有礼的服务生,才配得上自己。马蒂尔德嫌弃粗糙俗气的衣服、寒碜的家具和逼仄的空间,还有一锅肉汤就能满足的丈夫。
为在宴会上技压群芳,她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晚会结束后却发现项链丢了,只好借高利贷赔给朋友一条一模一样的。高利贷利息增长的速度让她不得不回收借据,另立新的借据推迟还款日期。最终她用了十年的青春和劳动,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的人经历了莫泊桑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人生。当时,美国总统里根不但给大企业减税,信贷管制也开始撤销。信用卡迅速扩张,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开始负债并为虚荣心买单。影视作品《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对消费主义盛行以后信用卡带来的愉悦感有经典的讲述。与此同时,电视广告的兴起让媒体的信息传导越来越有煽动性,他们最终都变成了消费主义的推手。
对于消费主义,曾经有个通俗解释讲得特别好: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通过给消费者洗脑,灌输各类观念,扩大他们的需求,掏空他们的口袋,本质上就是耗尽他们的时间和生命,实现奴役的目的。
人类文明之初,奴隶主用皮鞭加棍棒控制奴隶。同样是奴役,通过消费主义给人们套上看不见的枷锁,和以前的暴力手段相比,感觉更温和、更隐蔽。
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应接不暇的购物活动,还有明星的示范效应,这一切都更容易被主张拥有自我个性的年轻人接受。
拿着大棒威胁你干活心里总是不甘不愿,终归不如用购物的观念洗脑,让你负债消费以后努力干活还债来得顺畅。一旦一个人深陷消费主义泥潭,就会在消费主义面前俯首屈膝,卖身为奴,供奉自己微不足道的收入。
观察一下美国的个人储蓄率,1981年至2005年间,从12.7%下跌至1.9%。
1981年美国储蓄率最高,这一年是放松信贷管制和信用卡迅速扩张的开始,也是里根减税时代的开始。从里根开始,不但放松信贷管制让穷人借债消费,还给富人大规模减税,使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在里根的政策引导下,贫富差距后面拉大到极致,结果就是2008年那次剧烈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储蓄率达到了新低,个人破产申请数达到了历史新高,消费主义推手功不可没。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进了天堂。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钱买了一套房,本来要享享清福啦,却来到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喜滋滋地说:“我早早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
这个故事经常被讲述,拿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比中国人强。美国人超前消费,借债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存钱,来不及享受就死了。
观念这东西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冥冥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你。
以前看过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对这只看不见的手描绘得丝丝入画。这部纪录片分为三集。第一集讲的是资本联盟通过减少产品寿命或者增加迭代速度刺激购买欲望。典型的是iPhone的换代营销策略。第二集讲的是利用人们怕老、怕死、怕穷贩卖焦虑,促进购买。第三集更有意思了,讲的是怎么通过动画周边把产品推销给孩子,以及怎么把客户变成孩子。营销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让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就立刻买。
里根时代放松信贷以后人手都有一张的信用卡,是成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之一,毕竟使用现金会有一点痛感。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里很多让人们无节制消费的套路,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流行了,至今也没什么变化。无非就是利用人们怕老、怕死、怕穷、怕阶层滑落、怕跟不上时代脚步、怕自己不够潮的焦虑。
想看起来更时髦。苹果手机年年换代,潮人自然要买新的。
怕比别人看起来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让你选择。
怕中等收入阶层滑落。引导中等收入阶层寄希望于教育,各种培训班等着你。
怕跟不上时代脚步,成年人想学习进步。每天学一分钟到几分钟的音视频等着你。
贩卖焦虑才是最好的销售手段,没有焦虑就帮助你创造焦虑,没有需求就主动帮你创造需求。首先告诉大众一些潜在的恐惧和威胁,并让他们相信购买产品可以消除这种恐惧和焦虑。这是各种销售手段不为人知的核心竞争力。
杂志、电视、网络都在鼓吹消费超出你自己购买力的产品。它们鼓励你发现自己,疼爱自己。
还记得这些文章吗?——《不给你买×××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购物》《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之前的你,和100多年前的马蒂尔德一样,过着普通又力所能及的生活。忽然所有的媒体都告诉你:漂亮的女孩都自带花钱属性,不要在年轻的时候省钱,结果让自己最便宜。虽然每个月收入5000,但是也能看起来过得像月入5万,换个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才跟得上潮流——尽管你的苹果手机才刚刚用了一年。
说到底,所有鼓吹借贷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理念都是阴谋论,难道你借来消费的钱不要还吗?
我见过的富人有借钱投资赶上风口暴富的,但是从来没见过靠借钱消费过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普通人。
商家盯着你的青春、你的剩余价值,用负债慢慢奴役你,让你变成他们赚钱的工具,每天拼命工作,直到耗尽能量和青春,变成一块废弃的干电池。
消费主义推手背后隐藏的商家,它们收割起时间和生命来,一点也不手软。
儿时玩伴的公司有一位20岁出头的小姑娘,她欠了20多万元信用卡,每个月倒卡做分期还款,她的月薪只有3000元。小姑娘特别认同那句“漂亮的姑娘自带花钱属性”。如果她的家人不出手帮她还钱的话,她这辈子恐怕也还不清自己的信用卡。
二
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反复告诉你,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才是你该过的日子。
钱不够?借给你啊,先花了再说。
花钱是很容易上瘾的,用上以后,很容易就控制不住了。当消费主义让你中毒后,你就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为什么戒不掉呢?因为花钱爽啊。
消费主义盛行以后,父母攒下来的钱给中了消费主义的毒的子女消费。其实看下很多调查,就发现很多90后已经在负债上做了“表率”。
商家通过消费主义给人们洗脑,让他们养成消费习惯,尤其是负债消费习惯,很多人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自然就戒不掉了。
商家再通过宣传,巧妙地把消费和身份、品位、智商联系在一起。相比较而言,花点小钱模仿富人的生活看起来要容易很多。
贩卖观念在前,赚钱在后,有了观念做铺垫,后面把产品销售出去就顺理成章了。“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年轻人谁听到这句话难免都有消费的冲动——有钱就花,没钱借着也要花。
富有的人之所以有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不是因为买几件奢侈品,而是因为他们本身聚集了资源。这道理就像公主之所以是公主,不是因为她学着上古贵族买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而是因为她爹是皇帝。
以前看过个广告,广告里有三个年轻人:一个因为热爱音乐买了萨克斯提升自己,一个四处旅行开阔眼界,一个搞了办公室创业。它描绘了一个场景,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才能提升自己,该走就走,该玩就玩。
透支买个萨克斯和旅行都还能理解,可拿这点钱创业是不是荒诞了点?多数年轻人的额度也就几千到一万,就是个小额贷款,拿这个钱能开创事业?放贷的大数据巨头对于资金去向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怕是自己都不相信。
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像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年轻人自制力差,从一部手机、一支口红开始,逐步放出心底的猛虎,深陷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入××深似海,从此工资是路人。这是很多年轻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商家的助攻下,很多年轻人正不可避免地走进消费文化时代:负债消费、信用消费、分期付款。
以前网上有个段子,说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不过你可以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贷车贷和孩子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欠了一屁股债的年轻人还敢随便辞职吗?除非他们可以啃老,不然一个月不工作,信用卡马上就还不上了。
三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就需要学会节制欲望,摆脱消费主义的陷阱,掌控自己的人生。普通人拼命负债消费,学不会控制自己,学不会延迟满足感,就一定会被别人控制。
斯坦福有个棉花糖实验,讲的就是延迟满足感。
棉花糖实验选取500多名四岁的幼儿,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明确告诉他如果马上吃掉,就没有第二块了;如果15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得到两块。
实验结果显示,当他们18岁时,等待时间长的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超过等待时间短的孩子,而且差异非常明显。并且他们的自主性、抵抗**的能力、社交能力和体质指数都更胜一筹。
延迟满足应该成为消费主义狂欢下人们的必修课。延迟满足,也就是一个人为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的、当下的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对延迟满足有深刻的分析。延迟满足感意味着你在对抗人性的弱点,放弃对暂时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在你的脑海里,重新设置了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你要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
总是被娱乐节目、浅薄的小说捕获的人,多数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
缺少延迟满足能力的人,会越来越缺乏耐心,只接受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不再进行自主思考,电影只看**部分,有价值的书也没法专心看完,慢慢会发现自己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同样地,这批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也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捕获。
消费主义像吃糖,小时候糖吃得越多,越克制不住喜欢甜食的欲望,越难学会延迟满足。如果小时候吃的甜食较少,那么成年之后对甜食的渴望也会相对小很多。
上一辈人物质条件改善,但文化水平有限,容易把孩子惯出毛病,小孩子表现好,除了表扬,还给糖吃。孩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就容易被消费主义捕捉。及时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时奖励自己,对应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这也是从90后一代开始消费主义能够盛行的基础。
消费主义盛行以后也带火了不少新消费模式,广告直接恭维你并告诉你,你应该过更好的生活——怎样过上更好的生活呢?不是努力工作赚钱,而是借钱消费。
要知道,富人借钱多数是为了投资,从不借钱消费,穷光蛋才想着借钱消费。学会延迟满足,是年轻人脱离负债泥潭的开始。
很多人总是想着实现财务自由。其实对于多数刚起步、积蓄不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和年轻人,除了努力提高收入,唯一的理财就是减少没必要的花费,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以后,才有学理财投资技能的基础,不然没钱去实践。理财投资本身是智力游戏,有了资本以后,试着去触探自己智力的边界。
在投资的过程中与人斗智斗勇,和时机赛跑,不但能缓解焦虑感和不安全感,预期或超预期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觉人生豁然开朗。
网络上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财务自由,对只是会说说的人顶多是个梦。没有财富积累,不能提高被动收入,怎么可能财务自由?
疲于奔命的中产收入阶层被自身欲望驱赶,被自身的身份拖累,被消费主义捆绑,总有个有朝一日能拥有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钱可以随便花的财务自由梦。
并不富有的人忙于生计,无法向往这种自由;富有的人估计是太忙于赚钱,根本没闲工夫享受那份传说中的自由。中产收入阶层和白领才是财务自由梦的主要捕获对象。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在现有的基础上怎么提高被动收入,怎么增加积累,才是多数人该考虑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想财务自由。
人生从坦坦****地说出“买不起”三个字开始,才能脱离消费主义陷阱,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