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元能力和把握趋势的人到底有多厉害(1 / 1)

效率人生 饭爷 3045 字 6个月前

狄更斯曾经写过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在过去没错,用在现在也毫无问题。当下的社会,一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经常觉得对未来一片迷茫;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看到新机会冒出来,很多人隐约觉得未来会更好,但是自己觉得新机会和自己关系不大。

现在很多人应该听说过这句被广泛认可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对打破自己迷茫的处境、找到未来的出路非常重要。

社会上一直有个流传甚广的观点,就是只要你肯努力深耕一个领域,最终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获得核心竞争力。之后不但岗位稳定,工资溢价,还能避免公司中年裁员,平稳渡过中年危机。甚至有人把这套深耕理论做了总结,写成一本叫《异类》的畅销书。在书里,作者是这么说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异类》的作者把这个东西叫作“一万小时定律”。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一万小时定律”,而是时代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前面有个段子说,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到了十楼,有人分别采访他们是靠什么到十楼的。第一个人说我是跑上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第三个人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他们都忽略了电梯的作用。

“跑步”“俯卧撑”和“撞墙”这种自身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们都坐在“电梯”里!《异类》的作者也发现,美国近代第一批富豪基本都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因为6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发生大变革。

如果一个美国人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当他20多岁的年纪时正好赶上美国的变革,只要他能把握时代的红利,成功的可能就会很大。如果他出生在40年代之后,那么他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机会,因为变革来的时候他还太年轻。

如果一个美国人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那么他错过机会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变革来的时候他太老了,思维容易僵化。

美国两代人的命运差异体现更明显的在大萧条前后,美国在大萧条前后有两波婴儿潮,大萧条时期是婴儿出生低谷。

如果你出生在1910年开始的婴儿潮期间,大学毕业20多岁正好赶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多数人毕业后基本就意味着失业,日子想都不用想,肯定过得很惨。

等好不容易熬过去那段萧条的日子,到了30多岁又赶上美国加入“二战”。他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被迫应征入伍,家庭和事业的发展从此被迫中断。

如果一个美国人在1930年之后的大萧条期间,美国婴儿出生的低谷期出生,那他就幸运很多。1910年大萧条之前那波婴儿潮,带来了医院和学校的扩容建设。1930年之后那批孩子出生的时候,正好享受到这些东西。他们出生在崭新的医院,看病不用排队。因为孩子数量减少太多,各类学校都招不满,所以上学也很容易。等他们大学毕业恰好赶上“二战”结束,到处在搞建设,各种优质工作岗位求贤若渴。“二战”又失去了部分人口,所以后面他们需要养活的20世纪初婴儿潮的那批老人没那么多。等他们年纪大了,又赶上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那批人口可以支撑他们养老。你看,即使普通人没有出生在一个好家庭,但是出生在了这样一个好时代的话,日子也还过得去。美国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运气也不差,他们赶上了美国1975年的计算机革命带来的高速增长的红利。

美国从1975年开启了计算机时代,那时候有能力把握住时代机遇的群体,也是20来岁的年轻人。所以计算机时代最好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左右。如果你年纪太大,显然不会放弃当时的高薪工作去搞什么计算机;如果年纪太轻,又没有能力去把握。微软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保罗·艾伦是1953年;苹果的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也是出生于1955年。当然,并不是计算机时代的每一位领军人物都出生在这个年代,只是这个年代成功的概率特别大。

只是因为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人们的命运就要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好很多的现象,不仅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存在。和美国1930年和1950年的两次婴儿潮恰好对应的,是我们1965年和1988年的两次婴儿潮。

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到20世纪90年代正好20多岁,恰好赶上了改革开放之后带来的巨大增量。那时候西方市场对我们打开大门,国内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随便做点啥都是遍地黄金,一批人就此发家致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总喜欢说以前生意好做,其实就是时代的原因。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那批人赶上计算机革命类似,80年代末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也赶上了2008年左右的互联网革命。

我国和美国的差异在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比尔·盖茨们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计算机革命时面对的是一片净土。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虽然同样面对的是互联网的兴起,但引领这批浪潮的依然是70年代第一波婴儿潮的那批人。马云、李彦宏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丁磊、刘强东是70年代前期出生的。当然,后期崛起的还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创立的美团系、头条系和拼多多这类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婴儿潮的一代长大,互联网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高薪的传统行业。大家的梦想也从最初的希望创立BAT这样的公司,到创立公司被BAT这样的公司收购,再到现在能去BAT这样的公司上班。

不少人应该记得过去我们讨论人口红利说的是农民工红利,现在讨论的却是工程师红利。当初农民工红利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婴儿潮这批没考上学的农民进城打工。这批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造就了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现在所谓的工程师红利是20世纪80年代末婴儿潮出生的这批受过教育,进入互联网公司打工的人。这种红利不是求职者的红利,而是行业的红利,本质上是劳动者在输送红利。从1999年起,我们的高校开始扩招。现在这些扩招的大学生早就进入职场,后续的供给更是源源不断。最近几年不光是本科扩招速度加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加大。未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大学生、研究生加速进入职场。为什么说加速呢?2020年研究生又大规模扩招了。在这个工程师红利时代,我们注定要面对的是高等教育人口过剩的问题。人力充沛的问题在于,个体很难获得理想的薪酬待遇,因为职位的可替代性太强了。后面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还在减少,但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上升,这些新人根本没什么选择。你要是不愿意干就难以保住职位,因为可以替代你的人实在太多了,就像十多年前的农民工一样。高学历的人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必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

普通人所有的学习其实都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前提是你一定要选对大方向,不然所花费的时间基本上就白费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努力的方向远比努力本身重要很多。

以前经常有人搬出“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只要你深耕一个领域,沉浸足够多的时间成为专家,就能过上有发展且稳定的职场生活。现在大多数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到中年被公司裁掉的人基本都是被这个观念误导了。如果一个人进大公司后,仅仅专注于深耕细分专业技能,最终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你只是被安排到流水线上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到一定阶段就会被废弃。过去,我还没有从大公司离职的时候,专门去学过这套流水线理论。整套东西就是告诉你,怎样把公司工作分步拆解以后流程化,流程化以后再层层细分,每个人只深耕一小块,因为这样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把工作细分以后,每个人只懂自己的一小块。大家都会变成公司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可替代性很强。其次,多数工作层层细分以后,员工上手速度很快,培训两个月就能上手干活。最后,工作内容越是细分化、单一化,员工能跳槽的地方就越少,离开平台就越不好找工作。在这套机制下,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换人。拥有这种流水线细分技能的人不过是公司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在这种公司,很多简单岗位的工作,多数人培训两个月就能胜任,极少数复杂岗位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两年的历练。无论你学习什么技能,其实最终都没用,因为你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多数人都能轻易学会。只要公司薪水不错,地理位置也不错,人才市场里从来不会缺性价比比你高的人。

对于迭代太快的领域来说,专注深耕技术更是个陷阱,最后只会绑着你一起沉没。游戏玩家都知道,韩国当年有众多竞技选手在《星际争霸Ⅰ》上面深耕,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参数,寻找新打法。没过两年,等《星际争霸Ⅱ》出来,大量职业选手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适应《星际争霸Ⅱ》的打法。那批老玩家的年纪又过了精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面对开始就接触《星际争霸Ⅱ》的年轻玩家时,很难与之竞争,后面只能选择退役。很多技术类工作的变化和电子游戏一样,它们并不是稳定的领域,更新迭代速度极快。

互联网领域更是迭代极快的领域,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假如过去十年你一直在“塞班”技术上深耕,突然大家都开始用安卓了,你就会栽大跟头。虽然你过去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上手学会安卓开发,但你面临的残酷现实是,市场上有一群比你年轻十岁、精力更旺盛、能力和你差不多、马上就能干活的安卓开发人员。你过去的不断深耕没给你带来优势,还把自己变成了这门注定要被替代的技术的陪葬品。

以前有种论调,好好提升自己的技术就能让自己不可替代。但是在这个技术急剧变化的时代,大部分人不但没办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而且可以取代他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要知道,不可替代的前提是没有人可以轻易学会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这种想法显然不可能。很多公司之所以搞分工合作流程化,既提高了效率,也让每个人变成流水线上可以被替换的人。还有一种论调说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不仅你在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在大公司也不会让你不可或缺。

当然不是说懂技术不重要,但修炼技术从来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单纯修炼技术你只能做个工具人,工具损耗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换新的。毕竟现在社会上每年有百万级的年轻人要工作,他们的性价比显然更高。当你大龄的时候,哪怕精通“搬砖”的九种姿势,面对年轻人性价比高的优势也无济于事。

我们按照大城市高薪公司的晋升节奏算算时间,就很容易明白仅仅精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人在23岁进入职场,从公司基层做起,28岁成为公司中层骨干或者团队负责人。基本上到了35岁性价比就不高了,多数公司会考虑把你清理出局,给28岁的精英们腾地方。这无关你的学历、职称、年薪,只关乎年龄和性价比。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公司这个平台赋予你的,只要你的能力和技术需要依附公司平台,就无法实现脱离公司平台后有实现个体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更年轻的人高性价比的优势,你的一切经验和深耕都变得毫无意义。本质上你只是公司流水线上运转的工具,一旦离开平台,就很难找到生存之道。离开平台你会发现,个体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人们说深耕技术就会有出路什么的,都是哄你的片儿汤话 (3)。所以才会有很多老人一再劝孩子考个事业编,哪怕一辈子拿几千块工资,但胜在稳定。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父母这代资源和认知高度匮乏下的唯一选择。

能在高薪的行业熬过35岁大关,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的人又是什么样呢?这些人在行业能力和技术上有一定积累之后,都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元能力 (4)。因为技术更新永不停止,元能力的底层逻辑这些年从来没有变过。元能力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远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越优质的能力越具备通用性和普遍性。

元能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元能力的含义比较广泛,我的认知中,这些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产生内容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传播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分配利益的能力。不管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演讲、写作和快速学习,还是在公司里的有效沟通和掌握运用职场的规则,都属于这个范畴。元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强,而且不用重新学习。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元能力都可以发挥作用。元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无论你换工作还是创业,元能力都不会浪费,而是时刻需要并且能够成就你的能力。

一个人在职场越往上走,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反而越低,对元能力的要求越高,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应该体会得更深刻。在大公司只会埋头勤勤恳恳做事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会做PPT的同时,会表达、会展示自己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果你想创业,专业技术能力不过是基础而已,发展得好不好主要靠元能力。比如怎么找到上下游、怎么打开突破口、怎么找到和说服关键人、怎么领导团队、怎么分配利益等等,都是元能力。你的元能力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学历和技术在这个时候很难发挥根本性作用。

如何获得这种元能力?你没办法在任何职场课程中学会,只能靠日常工作历练和观察,并且在踩坑、试错中获得。不少技术厉害的人就是败在这个东西上——虽然他们技术过硬,但是他们元能力不行,所以没办法升职往上走。

对普通人来说,有一定技术基础之后,在这些社会运行万年不变的底层逻辑上花时间深耕,提升自己的元能力,远比仅仅钻研技术有价值。另外就是,在职的时候就要利用手头资源或者兴趣爱好,尝试培养点低成本高杠杆的副业创收,这对避免一个人遭遇中年职业危机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强调,这套法则只适用于普通人。如果你是天才,技术厉害到无可替代,前面的话可以不听。

其实元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元能力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教育孩子完全没必要在什么陪作业、陪看书上面费时费心太多,提高自身的占坑能力 (5)和眼界更关键。这是因为:以前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让孩子吃饱,现在不仅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支持,也需要在精神上给孩子支持,才能让孩子成年以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更好地立足——家长要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认知,也要对社会未来的趋势有基本的判断,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了解人性,正确处理爱与性,找到合适的对象;让孩子了解自己,并且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教给孩子如何选专业,选取未来有前途的行业;教给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教给孩子了解各个社会阶层的状况,了解并避免人生中的一些陷阱……让孩子学会这些,远比学舞蹈、唱歌更重要。

很多中等收入阶层家长太过重视表面的东西,总喜欢随大流去跟风。和很多家长聊天,他们总是错误地把出国、补课、陪读和学区房当成孩子成功的关键因素,却忽略了培养孩子要从整个人生周期去考虑,结果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学习那些无用的技能。这也是孩子成年后进入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父母的眼界和判断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眼就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和花了半辈子才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命运注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