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公元228年,曹魏与东吴在石亭交战,曹魏大败。诸葛亮趁机向后主刘禅上表,请求北伐。因为此前诸葛亮已经上过一次表,所以这次上呈刘禅的表,后人称为《后出师表》。此文分析了蜀汉和魏国的敌我态势,提出了北伐的六大理由,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誓死忠心汉室的忠贞气节。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a。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b,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c,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d,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e,危于祁连,逼于黎阳f,几败北山,殆死潼关g,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h,四越巢湖不成i。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j。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m,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n,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o。然后先帝东连吴、越p,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q,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译文
先帝考虑到汉室和篡汉的奸贼不能并存于世,帝王的事业不能苟安于一方,所以托付我讨伐奸贼。以先帝的英明,估量我的才干,原本就知道我率兵讨贼,是我的才能薄弱而敌人力量强大。但如果不去讨伐,帝王的事业也会毁灭,与其坐等灭亡,何不主动讨伐他们呢?正因此,他才毫不犹豫把此事托付给我。我自从受命那天起,眠不安寝,食不知味,考虑着在北伐之前,应该先征讨南方。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带,两天只吃一顿饭。我并非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想到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冒着艰难险阻来完成先帝的遗愿。可是议论朝政的人却说这并非上计。如今曹贼正在西方疲于奔命,又忙着应付东方的战事,兵法说打击敌人就要趁他疲劳的时候出击,而现在正是前去打击的好时机。谨将讨贼之事陈述如下:
汉高祖的英明可与日月相比,他的谋臣智略深远,高祖仍旧经历艰险,身受创伤,渡过危难之后才得以安定。如今陛下比不上高祖,身边的谋臣也没法和张良、陈平相比,而想依靠长久与敌对峙的策略取得胜利,坐着不动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领州郡,谈论安危之道,议论计策谋略,动不动就引用圣人的话,大家肚子里满是疑问,众多的难题郁积在胸中;今年不作战,明年不出征,导致孙策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谋心计远远超越常人,他用兵堪比孙膑、吴起。即便如此,他也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遇险,在祁连遭受危难,在黎阳受到逼迫,几乎战败于北山,差点儿在潼关丧命,然后才取得了暂时的表面安定。何况我才疏学浅,而想要不经危险就能安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曾五次讨伐昌霸而不能取胜,四次越过巢湖攻打孙吴而未能成功。他任用李服,李服却图谋害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经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曹操尚且有失误,何况我资质愚笨,才能低下,怎能一定胜利?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如今百姓穷困,士兵疲惫,而战事却无法平息;战事无法平息,那么坐等敌人进攻和主动出击敌人,在辛劳和耗费上是相同的。如果不趁现今之时对付敌人,想凭借一州的地方跟贼人长久对峙,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战事是最难评断的。以前先帝在楚地战败,在当时,曹操拍手称快,说天下已经平定了。可是后来先帝在东面联合孙吴,在西面攻取了巴蜀,举兵北伐,斩了夏侯渊的头;这是曹操失算,而兴复汉室的伟业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背叛盟约,关羽战败身死,先帝在秭归受挫,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难以预料。我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功还是失败,顺利还是不顺利,这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