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时代(1 / 1)

俾斯麦背后的德国,以及躺赢实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两个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欧洲政局上两个显著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时间来得太晚,很显然他们已经完美地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代。然而与此同时,两者统一所带来的实力上的提升,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两国实力增长,都让两国在新殖民地的抢夺上跃跃欲试。比如说非洲,之前第一次工业革命,让殖民者的脚步可以从海岸线深入内陆地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可以让殖民者整块整块对非洲进行切割。如此一来,新一轮的瓜分世界,德意两国一定不想再次错过。

第二个变化,此前德意志在北,意大利在南,两个体量庞大的松散政治实体纵贯欧洲大陆。长期以来,两个政治实体之内一盘散沙的小邦国,区隔了大国们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然而,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造成了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缓冲区空前减少,德法直接面对,意大利则又一次成为地中海中心貌似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我们上一小节末尾时候所看到的最新的欧洲政区图,除了北欧苦寒之地和几个小国之外,欧陆大国其实掰着指头数也只有英、法、德、奥、俄、意,最多再加一个体量还不错的西班牙。

德意这样新崛起的国家在殖民地分割中有需求,而英法等老牌海洋强国必须直面竞争。而德意的统一带来了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缓冲空前减少,欧洲的新秩序,必须要有人站出来维持大国之间的平衡。

否则,新的欧洲全面战争爆发,几乎是分分钟的事情。

对于外交专家俾斯麦而言,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知,可谓是洞若观火。

然而,在欧洲新一轮的外交领域中,新兴的德意志帝国并不招人喜欢。这个帝国上有君主专制,下有容克地主,全国还有狂热的军国主义思维方式。更不用说,俾斯麦还早早就被冠以“铁血宰相”这种略带杀气的绰号。

综合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俾斯麦为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量身打造了一套属于德国人的外交逻辑,也就是——联奥,交俄,拉英,反法。

联奥很容易理解。

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帝国,哈布斯堡家族这个百年老字号旗下,有无数的民族主义分裂势力都在暗流涌动。一个统一而没那么有威胁的奥匈帝国,还是以说德语的德意志贵族组成上层精英集团,这样的一个国家符合德意志帝国身边一个好邻国的完美人设。然而由于奥匈帝国曾经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为多瑙河区域利益,同俄国人反目成仇,两家之间俄国人似乎更加危险,所以德国人必须在俄奥之间居中调停。一方面为奥匈帝国的民族团结,版图稳定献计献策,另外一方面想方设法满足俄国人在多瑙河乃至于巴尔干地区的利益。

由此我们再回想当年普奥战争结束,俾斯麦没有让奥地利人割地赔款,这样的高瞻远瞩,是那个时代的欧洲外交家们所并不具备的战略眼光。

交俄这件事情,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德国人的战略利益。

波兰被瓜分之后,德国人与俄国人已经成为在东欧直接相邻的邻居。邻里之间也就难免有各种利益纠纷,你占了我家的地,我喝了你家的水,也都正常。只不过要考虑到一点,当年俾斯麦发动德意志统一战争,连续打了普丹、普奥、普法三场大战,不管是西边的英国还是东边的俄国,其实都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放任俾斯麦大打出手。这份情谊,放在外交领域还是成立的。此外还有亲缘关系——德皇威廉一世是个高寿的人,他一辈子活了九十一岁。他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眼中,长期以来都是个忠厚长者的形象,因为威廉一世正是亚历山大二世的亲大舅。

况且,当时的俄国经济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而德国则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好时机,一举同时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并且将大量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俄国广阔的商品市场。两国经济,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更何况,交好俄国,才可以帮奥匈帝国说上话。往远了说,才可以保证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情绪稳定,不会沦落到第二个奥斯曼帝国的下场。

在俾斯麦所有的政治选择中,打击法国是最没有悬念的。由于普法战争已经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匍匐在地上仰人鼻息的法国,才最符合德国人的利益。

所以,俾斯麦不仅要反法,而且要鼓动奥地利人和俄国人一起反法。于是在公元1873年,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德奥俄三国结盟,从而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彻底孤立法国。三家之间的共同防御关系,被称为“三皇同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