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克里米亚(1 / 1)

一顿丰盛的大餐摆在眼前,俄国人首先就坐不住了。

但其他几位食客都不是吃素的。

首先看当时的英国。

英国当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是汉诺威王朝的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正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巅峰时代。这个时代在跨度上仅次于当年的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因此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当时英国人的最高利益,就是保证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在名义上保持完整,以撑到英国人的势力彻底消化掉埃及甚至叙利亚。同时,英国人也绝对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大陆强权,而沙皇俄国此前在1848年革命期间的表现,已经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沙皇俄国持续扩张,同时在波罗的海以及黑海方向上获得出海口,将会挑战英国人的海上绝对霸权。这件事情,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治下。拿破仑三世虽然没有拿破仑的军事手段,但这个人的脑子还是够用的。拿破仑三世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撕裂当年为了对付法国而形成的所谓“四国同盟”,让法国彻底脱离维也纳体系的掌控。法国人虽然在东南欧的利益不多,但他对英国人许以埃及的绝对控制权,对奥地利以天主教的名义大谈宗教友谊。一来二去,“四国同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隔阂。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位维多利亚女王,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Opium War)的罪魁祸首。而这位拿破仑三世,则伙同维多利亚一起,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冤有头,债有主,让我们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

其实从鸦片战争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英法当时对全球的势力范围划分,已经到了一个十分疯狂的地步。这两家鸦片贩子联手,来阻止沙皇俄国在黑海方向上的海洋崛起,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英法的态度既然已经明确。

四国同盟的其他两个号称沙皇俄国“死党”的朋友呢?

普鲁士其实并不太关心这场即将发生的大战。

因为普鲁士和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陆地并不相连,而且此时此刻的普鲁士正在忙于德意志诸邦的整合问题。早在公元1834年,民族主义觉醒的德意志诸邦,就联手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关税同盟刻意排除了奥地利,是以普鲁士为共主准备成立统一德意志的前期工作成果之一。当时1848年革命结束之后,群情激愤的德意志诸邦,就曾经拥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称帝,只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没有答应而已。

再看奥地利方面。

奥地利帝国确实已经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1848年革命期间,奥地利境内狼烟四起,虽然最后成功平叛,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请来了外国雇佣兵,沙皇俄国。所以在当时,奥地利与俄国人走得算是比较近的,并且正因为如此,还招来了普鲁士的嫉妒。然而1848年革命之后,外交专家梅特涅下台,奥地利在大战将来的氛围中,表现出了一种没有立场的摇摆感。

所有当事国家之中,有一个国家是比较特别的。这个国家是撒丁王国。撒丁王国在前文已经出现过几次。这个王国的统治者,来自意大利西北部的萨伏伊公国。以萨伏伊公国为基本班底,18世纪上半叶成立了皮埃蒙特-萨丁尼亚王国(Piedmont-Sardinia),定都都灵。而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这个撒丁王国更是再接再厉合并了热那亚共和国。撒丁王国的最大诉求就是能够有一统意大利的机会,拿破仑三世站出来支持撒丁王国。南方的两西西里当时属于波旁王朝,北方的威尼斯共和国则在维也纳体系内被合并到了奥地利。撒丁王国的参战是个大噱头,可惜的是,当时奥地利对此也没有做出任何正向反制。

五大国各有盘算,局势就这样一点点来到了开战的边缘。

新瓶装旧酒,大战的起因又是跟宗教扯上了瓜葛。

圣城耶路撒冷以及耶稣出生地伯利恒(Bethlehem),一直都拥有豁免权以及相关特权。然而,在基督教世界究竟应该由谁来行使“圣地保护权”(sovereign authority)的问题上,奥斯曼帝国政府一直在法国与俄国之间摇摆不定。拿破仑三世要求天主教主导,而沙皇俄国要求东正教主导,最终这件事情激怒了沙皇俄国。

俄国人解决问题,向来没有虚与委蛇、曲线救国之类的别的选择。谈不拢,那就打。

1853年2月,沙皇俄国对奥斯曼政府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俄国人武装进入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

战争爆发了。

由于此后的主战场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一带,因此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