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1 / 1)

按照正常意义上来讲,拿破仑的故事已经到此为止。

然而,这位理想主义化的战争狂人,居然在公元1815年杀了个回马枪。他带着七百名亲兵,悄悄地回到了法国本土,仅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还有拿破仑本尊到场,皇帝复辟,创建了一个百日王朝(Hundred Days)。

结局,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了。

其实,拿破仑从厄尔巴岛上的出逃,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次巧合。

第七次反法同盟建立,拿破仑再败于滑铁卢(Battle of Waterloo)。当我们打开一张地图,看厄尔巴岛的位置的之后。发现这座岛屿恰好位于科西嘉岛和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之间,西边是拿破仑的户籍所在地,东边则是拿破仑的祖籍所在地,两边无论哪一边,拿破仑都能够自如地用母语交流。而且厄尔巴岛面积居然达到了二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距离托斯卡纳海岸最近处只有二十公里。拿破仑被准许在岛上开铁矿,建道路,还被准许颁布法律,训练海军。而且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拿破仑在岛上还保留了皇帝称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法同盟就像一只盛气凌人的猫,拿破仑就像一直穷途末路的老鼠,到了嘴边的肉,猫先不吃,而是尽情地玩猫玩耗子的游戏。于是,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又被反法同盟戏弄了一次。

这一次,反法同盟没有再跟拿破仑客气。

他被流放到了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距离它最近的大陆,是非洲海岸。

这个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个岛,英军戒备森严。

1821年,拿破仑在这座岛上去世。

拿破仑战争,是又一次典型的欧洲大战,我们不妨称之为第四次欧战。

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诸强确立了维也纳体系(Concert of Europe)。

维也纳体系,英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依然是保持海上强权,保证英吉利海峡的绝对安全,确保欧洲大陆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终成果,也完全符合了英国人的利益。

1815年9月,以基督教基本教义为基础,以维护欧洲各国封建君主制存在和维护欧洲和平为动因,分别信仰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奥地利、普鲁士、沙皇俄国三家结盟,形成了所谓的“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然而,这个同盟是由沙皇俄国所倡议组建的,且以宗教为幌子,合作内容显得不合时宜且流于空泛。这些,并不完全符合英国人的利益。狡诈的英国人果断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于是,奥地利首相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居中斡旋。

1815年11月,联盟重谈,英、奥、普、俄结成四国同盟(Quadruple Alliance)。

以四大强国的“四国同盟”为核心,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之中,拿破仑虽然惨败,但法国人并没有输掉底线,反而还保留了法国、西班牙、两西西里的波旁王朝;俄国人和普鲁士人虽然大获全胜,尤其俄国人还付出了血的代价,但英国人却在一直压制这两家新贵太过强大;荷兰人的好望角被强行划给了英国,而原属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尼德兰,则被硬生生划给了荷兰;对德意志、意大利,大家则意见一致,继续持续保持分裂。

大国决定小国命运,强国随意处置弱国,几个超级大国之间保持均势外交。

这就是维也纳体系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我们回头再看拿破仑。

很多人说,拿破仑很像是英国的克伦威尔,但克伦威尔并没有拿破仑的勇气称王称霸。拿破仑手中没有皇位,他可以凭空捏造皇位。没有教皇,他可以俘虏教皇。拿破仑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也有很多人说,拿破仑很像是中国的项羽,但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乎自己的名节。然而拿破仑几次三番出尔反尔,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而且拿破仑虽然骄横,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自信,他后来和奥地利公主通婚,分封自己的亲戚四处称王,无非是为了洗白自己的卑微出身。所以,相比之下,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

拿破仑更像是老天赐给法国人的一个礼物,在最合适的时间扮演了最合适的角色。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用法国人的浪漫和理想,谱写了一曲一统欧洲的悲歌。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拿破仑之后,法国人从战斗精神上迅速垮掉,一直影响到今天。

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但维也纳体系本身也存在很多弊端。维也纳体系只是一个暂时的动态平衡,俄普的崛起,即将带来欧洲历史的再一次改头换面。

(1) 作者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