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参与混战的三个主要国家,瑞典势头正猛,波兰立陶宛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沙皇俄国虽然已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养精蓄锐了太久,但在综合国力上,却并没有和瑞典,波兰拉开差距。只不过,此时此刻血气方刚的彼得一世正值盛年,他有充分的体力精力还有背后强大的沙皇俄国国力做保证。
大北方战争从1700年打到了1721年,期间,东北欧地区和周边相关国家纷纷选边站。比如奥斯曼帝国就站在了瑞典一边,此外还有荷兰等国家;而沙皇俄国的身边,则聚集了瑞典的死对头丹麦,德意志诸邦中老牌的萨克森,新兴的普鲁士等等。两者的盟友性质,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那就是瑞典的盟友都是远道的,而俄国人的盟友都是瑞典周边的。这件事情,也在后来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
前文说到此前英国人经过了光荣革命,威廉三世成功地登上了英国国王宝座,然而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死后无嗣,英国人只能选择了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另外一个女儿,也就是威廉三世的小姨子安妮(Anne of Great Britain)做了女王。当然,安妮女王上位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她是新教的坚定支持者。安妮女王在位期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合并成为一个议会一个王国,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那么这个大不列颠到了公元1801年的时候同爱尔兰再次合并,英伦三岛组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放下不提。
安妮女王在位期间,也恰逢大北方战争。
最开始的英国看上去完全置身事外,但是到了1714年,事情却突然发生了一个急转弯。这一年安妮女王驾崩,斯图亚特王朝绝嗣,为了确保大不列颠在信仰上继续保持新教为国教的基本国策。安妮女王以及大不列颠议会经过慎重考虑,抛弃了诸多符合条件的斯图亚特家族成员,转而选择了排名继承权第五十二位的斯图亚特家族一位公主的婆家,德意志汉诺威家族(House of Hanover)的乔治一世(George I)为英国国王。
英国告别斯图亚特王朝,正式进入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家族,恰好身处大北方战争一线。如此一来,英国人也就无法在这场战争中袖手旁观了。然而,狡猾的英国人依然像之前的历次战争一样,选择在大北方战争中两面押宝。一开始站队沙皇俄国,此后又站队瑞典王国。
比英国更加首鼠两端的是波兰立陶宛。
波兰立陶宛,这个国家前期同瑞典为敌,结果被瑞典一通暴打之后,于1704年站在了瑞典一边休战。然而过了几年之后,公元1709年,波兰立陶宛重新加入了沙皇俄国一边进攻瑞典。
大北方战争的最终胜利者,就是彼得一世。
通过这场大战,俄罗斯人虽然把芬兰还给了瑞典。但整个利沃尼亚及其周边地区都归了沙皇俄国。从此之后,沙皇俄国终于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且为了防止煮熟的鸭子再次飞走,彼得一世索性在涅瓦河河口新建了一座城市——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并且就在战争期间,彼得一世将沙皇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用“天子守国门”的方式保证圣彼得堡的绝对安全。
大北方战争中遭到惨败的瑞典,依然不甘心就此从北欧小霸的位置上退下来。它和沙皇俄国之间的战争又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进行到了19世纪初。大北方战争之前之后,几百年间这些所有沙皇俄国(莫斯科公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的战争加在一起,被称为“俄瑞战争”(Russo-Swedish Wars)。而大北方战争,则是所有俄瑞战争系列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次。
此战之后,瑞典雄风不再,沙皇俄国成为东北欧地区第一强国。
大北方战争战后第四年,也就是公元1725年,彼得一世驾崩。
彼得一世的一生,对此后的沙皇俄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他在位期间,东线受阻于康熙皇帝,南线也并没有拿下黑海出海口。但他的改革,还有他耗尽二十一年时间抢来的波罗的海入海口,都为他身后的沙皇俄国打上了深深的彼得一世烙印。彼得一世死后的欧版谥号是“大帝”(Peter the Great),也算是实至名归的。
而实际上,彼得一世在生前改沙皇俄国(Tsardom of Russia)的国号为“俄罗斯帝国”(3),非严格意义上讲,他也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