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盟战争(1 / 1)

进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终于品尝到了专制的快感,霸权的**。

经过了遗产战争与法荷战争的检验,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国不足为惧,瑞典鞭长莫及,荷兰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与意大利一盘散沙。如果说法国人还有什么担心的,那也只能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这个政权本身体量之外,他还在名义上保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只要奥地利人愿意,他们随时可以把这个“自古以来”的法理武器拿出来亮一亮。

路易十四这么想,也不算错,问题是有点不合时宜。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生存状态跟西欧这几个国家都不太一样。西欧无论早期的西葡,还是晚期的荷英法,除了控制大西洋航线,垄断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利益之外,就是在西欧逐鹿中原,玩合纵连横的好戏了。然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除了经常参与欧洲内部事务之外,对外还要面临奥斯曼帝国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到了17世纪后期,消停了很长时间的奥斯曼突厥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打起维也纳盆地的主意来了。

我们前文曾经分析过,维也纳堪称欧洲版的襄阳。维也纳一丢,整个西欧乃至于北欧、东北欧等就算是门户洞开了。更何况,维也纳还是哈布斯堡家族经营了几百年的老根据地。

所以,正当路易十四对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乃至于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人家维也纳那边却正在跟异教徒浴血奋战。

公元1683年,奥斯曼突厥人十五万军队兵围维也纳(Great Turkish War,大突厥战争)。

突然之间,欧洲各小强们,感到了身上的那种浓浓的圣战情怀。原来这些年以来,大家打来打去不亦乐乎,却谁都没有注意到,当前欧洲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法国独大,而是在自己的卧榻之侧一直都有一个潜伏的异教徒敌人。这个敌人虽然在过去的几百年不声不响,但其实这个敌人才是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十四却依然在做自己的欧洲霸主梦。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对法国境内的胡格诺派采取了极端措施。奥斯曼突厥人大兵压境,圣战先放一边。很显然,当时欧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罗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这样荒唐的搞法,马上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弹。

公元1686年,作为反击,欧洲其他各小强们,迅速成立了一个“奥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这个同盟的参与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后的神圣罗马帝国之外,还有新崛起的荷兰、瑞典,甚至于神罗内部的勃兰登堡;除了重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还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罗马教廷,甚至在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同时兼任了英国国王,英国也参与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来,欧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国单挑全欧洲的态势也已经形成。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挡住路易十四的雄心壮志,他自称自己为“太阳王”(Sun King),意思是他就是太阳,只要有太阳普照的地方就有路易十四的威名。他自称“朕即国家”(1)。也就是说,路易十四代表国家,路易十四占有国家财富,路易十四还决定国家命运。如此表达方式,其实跟中国的君主专制已经距离很近很近了。

公元1688年,法国单挑全欧洲的大战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大同盟战争”(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或者“奥格斯堡同盟战争”(War of the League of Augsburg)。当然,又因为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年,也被称为“九年战争”(Nine Years' War)。

这一次,法国人确实是作了个大死。

有了全欧洲的支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东征异教徒,西挡野心家。双线开战,双线都取得了辉煌胜利。

奥斯曼突厥人羊肉没吃成,惹了一身膻。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口气将国境线前推到了喀尔巴阡山一线,往南已经到达了塞尔维亚。几乎全境收复了当年匈牙利王国的固有疆域,拯救了躲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避难的匈牙利贵族们。

这是欧洲天主教同伊斯兰教在东线,三百多年拉锯战的一个转折点。

法国人虽然没有奥斯曼人这么惨,但也差不多。

法国人是羊肉没吃成,膻都没惹一点。

这场仗打了九年,双方除了流血,在战术上的表现都乏善可陈。没有任何有决定意义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任何经典战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劳的双方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Treaty of Ryswick)。

和平协议签署之后,法国将战争中拿下来的领土,悉数吐了回去。

这一次的和谈其实只能算是暂时性的,战场上法国人没有失败,但谈判桌上却做出了巨大的妥协,法国人不服;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诸强面前一扫颓势,找回了那么一点点帝国荣光,他们也想回到三十年战争前旧梦重温。

所以,这次和谈虽然达成,但双方都压下了一股子无名业火。

这股子火气压了几年,一直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的开打。

大同盟战争之后仅仅四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驾崩。

这位官方意义上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当家人,实际上因为家族长期以来的近亲结婚,已经完全没有个人形了。首先是从外表上,卡洛斯二世矮小而且跛足,并且遗传了他所在家族的大下巴这个特征,由于这个典型特征的存在,卡洛斯二世的嘴唇都无法闭合。这个病症,后来被称为“哈布斯堡唇”(Habsburg lip)。此外,卡洛斯二世还有点智障和癫痫,当然这个病,很有可能来自疯女胡安娜以及查理五世。

如果说上述遗传病还算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天生不具备做男人的能力这一点,将击垮卡洛斯二世乃至于他背后偌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

国王不能生娃,这件事情经过卡洛斯二世两任媳妇的验证,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么卡洛斯二世百年之后,如何确定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呢?

经过列强讨论,最终确定继承人在卡洛斯二世的爷爷,也就是腓力三世的后代中间寻找男性继承人。

最终,有可能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人选,圈定在了路易十四和媳妇玛丽娅的后代,另外还有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一支,以及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支。

经过种种台面之上的外交博弈,台面之下的阴谋诡计,路易十四最终胜出。

卡洛斯二世临终将王位传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Philip V)。只不过愚钝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贵族们的建议,虽然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继大统,但以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不准合并。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称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国波旁王朝。

紧接着,不可一世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宣布,未来腓力五世也有继承法国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让你占了,嘴上还不依不饶的,这下子列强不干了。

同年九月,反法联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打。

于是,西有英国与荷兰的联盟,东有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率领的神罗诸邦,甚至还有新崛起的普鲁士,又是群殴法国的态势。

这一次,法国人在战场上,是真没占到什么便宜。曾经在吨位上超过英国与荷兰两家总和的海军,在战争中居然几乎被摧毁殆尽。战争后期,如果不是因为东欧出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俄国,让英国人敏锐地觉察到不能让法国人死光了的话,估计法国人会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打了十三年的战争,最终以法国人的大妥协达成了议和。

法国人答应,法国与西班牙两个波旁王朝永不合并,同时原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属尼德兰、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等飞地,统统转交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其他大国中,荷兰被削弱,彻底跌出了一流强国行列;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扬名立万,在法国人手中拿到了地中海咽喉直布罗陀,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权;而新兴的普鲁士则崭露头角,成为后续欧洲历史中的主流玩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燧发枪彻底取代了火绳枪,成为日后欧洲战场上的主流枪械。此外,刺刀被发明,安装到了燧发枪的前端,这样一来的话,此前名扬欧洲的西班牙方阵,也随着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谢幕而宣告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