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1 / 1)

我们前文曾经讲到,金雀花王朝的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爆发玫瑰战争,双方你争我夺,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最终胜出的,是来自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父系,其实并非源自金雀花王朝,因此他所创立的王朝后来就被称为“都铎王朝”。并且,为了平息两朵玫瑰之间的纷争,亨利七世还娶了来自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

然而,这并非大团圆的结局。

事实上,创朝太祖亨利七世心里并不踏实,他害怕别人说他贵族血统不够纯正,也害怕别人说他得位不正,而且在现实中,确实也有很多人打着金雀花王朝约克家族的旗号进行复辟活动。这些层出不穷的复辟,不管真假,后来统统都被亨利七世镇压。并且不管真假,亨利七世都予以斩草除根。

就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都铎王朝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公元1509年,亨利七世驾崩,继承他王位的是当时他唯一健在的嫡出儿子——亨利八世(Henry Ⅷ)。

亨利八世这辈子,最困扰的问题是生不出儿子。

按道理说,亨利八世即位时年方十八岁,去世时也不过五十六岁。而且根据记载,这位皇帝的体力和精力也都算是古代国王中的上乘人物。正常来说,这样一位国王,应该是不缺子嗣,至少私生子应该不少吧。

然而,亨利七世所建立的都铎王朝却天生受到了诅咒。

亨利七世在位时,自感贵族血统不够纯正,这点小心结让他将约克家族杀到绝嗣。不仅如此,他还想方设法与欧洲王室贵族通婚,尤其是拥有最高贵血统的王室家族,以“改良”都铎家族的血统构成。

能够同法国联姻当然好,但英法之间的世仇令人望而却步。

除了法国之外,当时西欧最为炙手可热的家族,是曾经致力于一统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los Reyes Catolicos)——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Isabella I of Castile and Ferdinand II of Aragon)。这二位的光荣事迹,我们随后再讲。这里单讲他们两个人共同养育的七个孩子中间最小的一个——阿拉贡的凯瑟琳公主(Catherine of Aragon)。

凯瑟琳公主在公元1501年,也就是在她十六岁这一年,远嫁英格兰。她的老公,就是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都铎(Arthur Tudor)。要知道亚瑟是亨利七世的长子,是按照未来国王的标准来培养的,因此早早就被封为“威尔士亲王”。

然而,看上去本来应该幸福美满的一对儿,却很快遭遇了人生大不幸。

两个人结婚五个月之后,亚瑟暴毙。

这么快就守寡,是凯瑟琳公主所没有料到的。

然而凯瑟琳的公公亨利七世到底是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这点小小难题难不倒他。

为了保证肥水不落外人田,也为了保证将高贵的西班牙王室血统利用最大化,在亨利七世的一手撮合下,凯瑟琳又嫁给了亚瑟的弟弟亨利,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八世。只是,按照当时天主教的规定来讲,小叔子娶嫂子这样的婚姻是不合法的,罗马教廷也不会予以承认。但有一条,按照宗教规定,如果婚后的小寡妇并没有和亡夫同房过,则之前的一次婚姻可以被判无效。那么,也就不影响她的下一桩婚事。

情急之下,凯瑟琳只能对外宣称自己依然是处子之身。并且在疼爱老女儿的好妈妈伊莎贝拉一世的请求之下,教皇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

公元1504年,凯瑟琳的老妈伊莎贝拉一世离开人世;公元1509年,一手包办了其婚姻的老公公亨利七世也撒手人寰。也是在这一年,亨利八世即位称王,并且明媒正娶了凯瑟琳。

又是一个看上去十分绚烂的开场。

十八岁的国王亨利八世,与二十四岁的小嫂子凯瑟琳,风华正茂的两个年轻人,从此正式步入婚姻殿堂。

岂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凯瑟琳先后七次怀孕,最终只有第五个孩子长大成人。这位长大成人的孩子,名字叫作玛丽。

说到底,亨利八世怪不得别人。

当时欧洲中世纪的宫廷,王室贵族之间的通婚已经十分普遍了。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婚姻大事采取亲上加亲这样的玩法。一些比较好的生理性状会被无限放大,比如中世纪欧洲宫廷普遍认为的好皮囊——苍白皮肤与金色头发。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好的缺点或者遗传病也会如影随形,比如著名的血友病。书中暗表,这位阿拉贡的凯瑟琳以及她的老妈伊莎贝拉一世,别看她们的出生地跟英格兰远隔重洋,但实际上她们都有英格兰王室血统。伊莎贝拉一世的外祖母,其实就是英格兰兰开斯特家族的一位公主。

虽然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亨利七世的父系跟兰开斯特家族并不是一回事,但亨利八世的老妈却是玫瑰战争之后,从约克家族嫁到都铎家族来的。而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只不过是金雀花王朝的两个家族旁支而已。

这样一算,亨利八世和凯瑟琳,往上数肯定有血缘关系,只是这种血缘关系怎么组合的问题而已。

所以,凯瑟琳生出的孩子,不仅仅是体弱多病的问题,而且有的生下来就是个死胎,包括她曾经生下过的男孩。但对于亨利八世来讲,他觉得自己娶嫂子这事干的不怎么地道,所以也就怀疑这段婚姻受到了诅咒,才导致他生不出儿子。

于是在同凯瑟琳的婚姻内,亨利八世的情妇无数。

只是,真正发展到动了真感情并且谈婚论嫁这一步的,是一个叫作安妮·博林(Anne Boleyn)的女孩。要说这位安妮也算是贵族出身,只是她的家世背景肯定跟凯瑟琳没法比。但相对比较优雅的成长环境,让她成了凯瑟琳的女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亨利八世同安妮日久生情。

公元1525年,已经迷恋上安妮的亨利八世,正式向罗马教廷提出休妻之请。他的理由是,自己和嫂子的婚姻本身就不合法,并且凯瑟琳已经年届四旬,再想生孩子也难了。并且亨利八世找人翻遍《圣经》,终于在原文之中找到了小叔子娶嫂子会遭遇无后之痛的记录。岂料,凯瑟琳也是一位刚烈女子,她坚持自己没错,也不承诺离婚。

而且教皇也不傻,教皇第一不想破坏天主教婚姻的神圣性,也不想得罪来自阿拉贡的凯瑟琳。不仅仅因为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而且因为凯瑟琳还有个一母同胞的姐姐胡安娜(Joanna of Castile)。胡安娜后来生了一个叫作查理的儿子,这位查理也就是后来的查理五世(Charles V)。查理五世的父系,来自哈布斯堡王朝,他一个人身兼德意志国王和西班牙国王双王,还是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时至刀兵四起、烽火连天的意大利战争期间,同时又出现了马丁·路德的平地一个炸雷,引爆了方兴未艾的德国农民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可是传统天主教卫道士,教皇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罪查理五世,除非他脑子进水了。

没有办法怎么办,只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早期的亨利八世还算克制,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对马丁·路德之深恶痛疾,不比教皇本人少多少。而且即便已经半公开地同安妮在一起了,但两个人想尽办法克制,以免生出天主教意义上的私生子。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八年。

利用王权施压、教权斡旋,亨利八世软硬兼施,各种办法用完,教皇依然没有松口,终于把亨利八世逼上了绝路。

公元1532年,亨利八世自行同安妮结婚。

教皇马上官宣他们的婚姻无效,并且罗马教廷决定将亨利八世驱逐出教。

然而,这位安妮确实也足够争气,婚后她很快就怀孕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亨利八世的运作下,英格兰国会迅速做出反应,宣布脱离罗马教廷掌控。

公元1533年3月,亨利八世任命自己的亲信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这个职务从此之后就接替罗马教皇,成了英格兰最高神职。紧接着在公元1533年5月,克兰麦宣布亨利八世同凯瑟琳的婚姻为非法,同安妮的婚姻合法。如此一来,已经在一起多年的两个人,正式补办了宗教婚礼。

英格兰国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克兰麦大主教的上台,天主教一时失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彻底失守。因为此时此刻的欧洲,正在经历新教与天主教对地盘的争夺,最开始是宗教迫害,再之后是宗教战争。

说是宗教改革,其实是一场思想革命。

不流血的革命,简直是不可能的。

英格兰也是一样。

安妮虽然上位成了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并且在结婚当年,生下了一名叫作伊丽莎白的女婴,但她后来也没有为国王生下儿子。而且在此期间,安妮也不得不像当年的凯瑟琳一样,接受国王不断找情人寻欢的现实。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了失望的安妮,再也不是那个能够用自己的柔情似水掌控国王于股掌的未出阁女孩安妮了。她渐渐地学会了宫斗,学会了玩弄权术,甚至将种种生活的不公,发泄到可怜的凯瑟琳和玛丽母女身上。

凯瑟琳被废之后,已经搬离了王宫,躲进了一座古堡。但是,她依然宣称自己才是合法的王后,而不是安妮。这样的言行,也招致了安妮疯狂的报复。凯瑟琳跟自己的亲生女儿玛丽,居然只能靠通信来保持沟通,而且还得是偷偷地。

公元1536年,命途多舛的凯瑟琳走完了人生路,也就是她葬礼的同一天,安妮流产了。而且,她流产的恰好就是一个男婴。喜新厌旧的亨利八世,击败了罗马教廷后大权在握,为安妮罗定了一堆罪名,将她关进了伦敦塔。

凯瑟琳去世四个月之后,第二任王后安妮也被亨利八世斩首。

安妮被斩首的第二天,亨利八世宣布与珍·西摩(Jane Seymour)订婚。

跟安妮的上位之路十分相似,珍·西摩也做过凯瑟琳身边的宫廷女官,而且后来还做了安妮身边的宫廷女官。于是,珍·西摩也就成了亨利八世身边的下一个猎物。值得一提的是,珍·西摩同样来自贵族家庭,而且她身上还有金雀花王室血统。按照完美女人的标准来看,珍·西摩这个女人算不上有多优雅,并且据说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英语文盲。但从亨利八世角度出发,他已经在求子之路上越走越远了,他想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给他生儿子的机器,而并非一个拥有感情的女人。

或许是苍天开眼,珍·西摩为亨利八世生下了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

公元1547年,感到人生圆满的亨利八世安然去世,他和珍·西摩的儿子爱德华登基称王,这就是爱德华六世(Edward VI)。

爱德华六世是新教的坚决支持者,他在位期间英格兰新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都铎王朝的男继承人,因为肺结核早早夭折。十六岁的爱德华六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留下自己的后人,在临终之前,他并没有理会自己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玛丽和伊丽莎白,反而是选择了珍·格蕾(Lady Jane Grey)作为王位继承人。从血缘上来讲,珍·格蕾仅仅是爱德华六世的表侄女。

换个角度,亨利八世是珍·格蕾亲舅老爷,仅此而已。

爱德华六世选择表侄女的最佳理由——她是爱德华六世在宗教上最坚定的同路人,也是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最好传承者。

可惜事与愿违,公元1553年,在位仅仅九天的珍·格蕾被废黜。

随后,“九日女王”被关进了伦敦塔。

新上位的国王,就是亨利八世长女——玛丽一世(Mary I)。这位玛丽一世,也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血腥玛丽”(Bloody Mary)。

跟自己的母亲凯瑟琳以及凯瑟琳的祖国西班牙一样,玛丽一世也是一位坚定的天主教教徒。这位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尽人间苦难,遭尽世间白眼的女人,终于苦尽甘来。顶着凯瑟琳的名头,却长期以来被亨利八世嫌弃成私生女(亨利八世一直声称自己与凯瑟琳的婚姻不合法),这样的经历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够承受的。更不用说,亨利八世的家族基因,又给了她一副病病恹恹的体质。一旦大权在握,玛丽一世便开始了对新教的复仇。

这事,不仅关乎信仰,还关乎家仇。

九日女王珍·格蕾在囚禁四年之后被玛丽一世秘密处决,理由是在这四年之中,这位被爱德华六世所信赖的新教同路人,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

玛丽一世在位期间,一共流放了八百名左右的新教徒,并且处死了二百八十三人。被处死的人,大部分是通过残酷的火刑活活烧死的。在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高级教士,甚至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麦的一些同事。玛丽一世饶有兴味地邀请克兰麦欣赏这些同事们的火刑现场,这事终于让克兰麦的信仰发生了改变,他自愿放弃了新教,并且写下了诚恳的悔过书。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结果。

公元1556年,克兰麦也被施以火刑。行刑现场,他痛斥教皇,痛斥天主教。

公元1558年,年仅四十二岁的玛丽一世去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同年,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即位,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位难得的英格兰女丈夫,堪称雄才大略。她一共在位四十五年,为了不被任何政治势力所左右,她拒绝了那种**裸的政治婚姻,终身未嫁。与此同时,她治下的英格兰政通人和,对内经济增长、文化繁荣,对外则军事强盛、霸气日显。所以在此期间,英格兰国内出现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名家;而在对外关系上,则在海战中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文还会讲)。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悉心地做一名称职的女王,同时致力于弥合姐姐玛丽一世带来的社会撕裂。她的宗教政策相对比较宽容,因此新教虽然在英格兰得到复活,但天主教却并没有受到清算。

只不过,这样的宗教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英格兰国内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要求彻底清算英格兰新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部分人,就被称之为“清教徒”(Puritan)。

总而言之,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英格兰基本上确立了新教的发展方向。

从此之后,新教正式分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路德宗(Lutheranism)、加尔文宗(Calvinists)、安立甘宗(Anglicanism)。其中的安立甘宗,其实就是“盎格鲁”的意思,而在中国,也被称为“圣公会”(Holy Catholic Church)。

那么新教本身,在中文语境中也出现了各种说法,比如“更正教”“抗罗宗”“耶稣教”,以及基督教(狭义)。

新教这个门派在欧洲正式站稳脚跟,也必然带来新旧两教之争。

欧洲近代史,即将在一片血与火中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