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而言,阿拉伯半岛固然不受人待见,但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自由发展之环境。
首先,阿拉伯半岛地形中的大部分为高原,这块高原被称为“内志高原”(Najd Plateau),我们之前提到的热带沙漠,大部分都分布于内志高原上。内志高原固然贫瘠,但依然可以进行游牧操作。游牧虽然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却能够贡献数量可观的经济产品。在内志高原之上,那些生活在沙漠深处的游牧民族,一般被称为贝都因人(Bedouins)。
其次,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阿拉伯半岛三面环海,只要有了水源,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形成大小不一的定居点。与此同时,这些定居点可以借地理优势进行转口贸易。尤其是红海沿岸,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于是大量商品由印度洋进入红海,之后从阿拉伯半岛西部上岸,转运至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中海沿岸地区,此后再分发到欧洲。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之下,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半岛西部开始繁荣起来。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被本地人称为“汉志”(Hejaz),于是沿着汉志地区的商道,就被称之为“汉志商道”。
汉志商道的兴起并非偶然,在阿拉伯半岛的西部,有一条希贾兹山脉(Hejaz Mountains)由北向南贯穿整个红海东岸。由于这条山脉的存在,使得临近高山的小块平原,能够得到十分珍贵的高山气候降水。于是在汉志商道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定居点,比如名城麦加(Mekka)、麦地那(Medina)等,它们都是得益于希贾兹山脉所带来的降水红利。
这些城市的兴起,为阿拉伯半岛带来了财富,当然也带来了纷争。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到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想来能够感受到彼时的一些生活和市井气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凭空生出一种愤懑无奈。
自然环境的严苛自不必说,现实世界又呈现一种群魔乱舞的末世之感。半岛商业的兴盛,带来了汉志地区富人的大量出现。尤其是麦加,更是利用地缘优势,积聚了大量的富人阶层。富人们的生活纸醉金迷,下层老百姓却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半岛上绿洲分散,居住点各自独立,直接导致了政治上的碎片化。大小部落分布于偌大的半岛之上,为了抢夺水源与财富,部落与部落之间一言不合就兵戎相见,血流成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家也并非真正有什么立场上的差别,大家所要的,可能也只是成功躲过灾荒年的一点口粮而已。
在半岛的北方,两大强权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的百年战争仍在进行之中。两大强权的军队,还时不时地对半岛局势进行干涉。对于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半岛各部落政权而言,前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大打出手,真到了外敌入侵,一个个却都成了缩头乌龟,真是绝妙的讽刺。弱国无外交,只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杀人占地倒也罢了,两大强权还直接跑过来干涉本地人的贸易方式,那真是断人财路的切齿之痛。
如此的社会图景之下,大家都在期盼着一场变革。
虽然大家也说不清楚,期盼的究竟是什么。但这样的期盼,大家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