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征之地(1 / 1)

东罗马与萨珊波斯激战正酣的时候,就在两强的身边,却有一片难得的净土。

之所以没有太多战火袭扰,并非因为这块土地的人口与资源能够承载一个强大的政权。恰恰相反,能够在两大强权之间的明争暗斗之中存活,这块土地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贫瘠、气候极端、人烟稀少。

这块土地,就是当时的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

地缘意义上的阿拉伯半岛,是指叙利亚沙漠(Syrian Desert)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南的三面环海的巨大半岛。半岛的西边是红海(Red Sea),东边是波斯湾(Persian Gulf),南面则是印度洋所属的亚丁湾(Gulf of Aden)和阿拉伯海(Arabian Sea)。阿拉伯半岛的面积大得吓人,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程度,让它荣登世界第一大半岛。

然而,大没有用。

阿拉伯半岛这个地方,是典型受地球副热带高压与干燥信风控制的地理区域,在几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形成了极端严酷的热带沙漠气候。整个半岛除了西南部的也门有高山分布,有少量山间谷地的温度适合人类进行生产生活之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高温酷热状态。半岛白天的最高温度,经常可以达到六十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高蒸发量的极端条件之下,今天半岛上的很多国家,是整个国家都没有一条自然河流的“无流国”。比如阿曼、阿联酋、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万幸的是,阿拉伯半岛很多地方拥有还不错的地下水资源,又或者是在高山地区,有一些因为气流上升造成的降雨。因此在这块干燥的大陆上,倒是还有星星点点的绿洲存在。在这些绿洲之上,当地人种植椰枣,饲养骆驼,慢慢地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明模式。

阿拉伯(Arab)这个单词的最初含义众说纷纭,站在各民族自己的立场上看,每一种含义都不算错。在阿拉伯半岛本地土著能够强大到用文明武装自己的程度之前,所有其他文明对半岛人的称呼和记载,他们都必须默默承受。其中,也包括了当时罗马帝国所设立的阿拉伯行省(Arabia Petraea)。很显然,相对于辽阔的阿拉伯半岛而言,阿拉伯行省充其量只能算是自然环境还不错的半岛西北一隅。更不用说,当时的阿拉伯行省行政区划中还包括了另外一个地缘板块——西奈半岛。所以,在很多的欧洲文献中,给当时的半岛地区起了另外一个名字——萨拉森(Saracen)。所以,早期的阿拉伯半岛原住民,也可以被称为“萨拉森人”。

当年饮马波斯湾的罗马一代天骄图拉真,面对阿拉伯半岛一片酷热的不毛之地,根本就没有下一步继续征服的欲望——贸然出兵阿拉伯半岛,拿不下堆积如山的财富,抢不到沃野千里的土地,也无法俘获成建制的奴隶人口。反而是面对一个味同嚼蜡的碎片化的热带沙漠,战争的成本将呈几何数字攀升。于是,罗马人思前想后,就地设置了阿拉伯行省,并且在阿拉伯行省的边境线上修建了“阿拉伯长城”(Limes Arabicus)。

从地图上看,罗马人设置阿拉伯行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帝国疆域内已经连成一片的“新月沃地”的战略安全。既然已经把广大的阿拉伯半岛列为不征之地,那么帝国已经对东边和南边的土地别无他图。阿拉伯长城的存在,也只是为了抵挡那些可能的阿拉伯部落野蛮人的袭击,仅此而已。

仔细斟酌之后,最终的解决方案,无非也是将很多区域列为不征之地。其实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当年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它们的帝国固然疆域辽阔,但它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绕开阿拉伯半岛。

所以,在欧洲历史上,那个曾经的不征之地,就是阿拉伯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