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余晖(1 / 1)

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之战”(Battle of Zama),看起来更像是在履行一种告别仪式。尽管迦太基王国已经日暮途穷,但肃穆的仪式感,是对这个文明古国的最大的尊重。

对于汉尼拔来说,是一样的。

从排面上来讲,这是一次接近公平的较量。有了努米底亚骑兵的加入,罗马人从马上到步下,都不落迦太基人的下风。那么从各自压箱底的武器来讲,罗马人控制了迦太基外海,而迦太基人还拥有大约八十头战象。

然而,这也只是从排面上来讲。

从宏观大环境来讲,迦太基人已经几无胜算,插翅难飞。除了迦太基外海,罗马人还控制了整个广袤的西地中海。在此基础上,罗马人还拥有在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战场上锤炼出的名将大西庇阿。

战役爆发前一年,两位当世之将星曾经约定时间进行和谈。

对于大西庇阿来讲,他从来没有同汉尼拔打过照面,他甚至从来没有同巴卡家族的老二哈斯德鲁巴有过交手。只是,两位名将刚一见面,就出现了惺惺相惜的一幕。然而,城下之盟即便存在,也是汉尼拔断然不能接受的。战争打到了这个分上,无数罗马与迦太基热血好儿郎血洒疆场,双方的政客也必须要为过去十多年的厮杀有一个总结和交代。

就算是输,也要输得足够精彩。

更何况,汉尼拔和大西庇阿,是彼此不可多得称职的对手。

扎马之战,最终以迦太基人的惨败而告终。在迦太基王国大势已去的大背景下,对双方战术上的讨论显得有点多余。更何况对垒的双方,一边是士气正旺的罗马共和国军,另外一边则是只等着拿钱走人的外国雇佣军。

此一战,大西庇阿名扬北非,也为自己增加了一个江湖名号——“阿非利加征服者”(Africanus);而汉尼拔被认为是第一次在正式战役中输给了罗马人,也是最致命的一次。

以汉尼拔为代表的巴卡家族,再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迦太基高层随即决定无条件向罗马人投降。这一次的投降,让迦太基王国为战争的失利全盘买单。迦太基人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从包括伊比利亚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撤军,无论商用、民用、军用舰船只能保留十艘的编制。并且除非罗马共和国允许,迦太基王国不能保有自己的军队。

其实,如果按照罗马元老院一些极端人士的提议,迦太基王国将被夷为平地,迦太基老百姓将被迫委身为奴。得益于当时军事统帅大西庇阿的宅心仁厚,所谓极端苛刻的投降条款,其实已经是迦太基人能够为自己争取到的最优厚条件了。

对于汉尼拔和大西庇阿来讲,他们似乎已经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交付给了扎马之战这场人生大戏。此后的两个人,在各自的国家都算是郁郁不得志。尤其是汉尼拔,罗马共和国屡次威胁迦太基王国交出这位罗马人眼中的战犯。英雄迟暮的汉尼拔,随即进行了自我流放。当罗马人不依不饶继续加码的时候,汉尼拔随即在浪迹天涯的路上服毒自杀。

这一年,据称是公元前183年。

巧合的是,后来的史料证明,大西庇阿也于同一年离开了人世。在罗马政坛,大西庇阿最高做到了共和国执政官。但这位战场上的人中龙凤,却不幸成为罗马元老院油滑政客们操弄的玩偶。老英雄最后只能够归隐山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且在五十二岁这一年告别人世。

汉尼拔与大西庇阿两位将星虽然于同一年离世,但迦太基以及西庇阿的名字注定如影随形。

又过了三十年。

三十年中,罗马人对外征战越来越频繁,在大部分情况下,周边列国都不堪一击。跟随战争的脚步,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共和国的首都罗马。罗马人对地中海的贪欲越来越大,对迦太基的存在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在当时罗马元老院元老们的慷慨陈词中,卡托(Cato the Elder)的做法最具代表性——无论他的演讲内容是什么,他总是在结尾加上一句“迦太基必须被毁灭”。

公元前146年,这一年,一位人称小西庇阿(大西庇阿的过继孙子)的统帅,率领新一代的罗马军团登陆北非,彻底摧毁了迦太基。自此之后,迦太基成为一片废墟。那个曾经叱咤地中海的文明古国,至此已经只剩下一个名字供后人凭吊。而在那个时代,迦太基甚至连名字也被抹得干干净净,这里最终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普通行省——阿非利加省。

其实,在那个罗马共和国疯狂崛起的狂潮中,迦太基的案例只是浪花一朵。

而且,西庇阿家族的名字也出现了不止一次。

就在扎马之战结束后几年,罗马人就迫不及待发动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我们知道,当年亚历山大帝国崩盘之后,留下了马其顿、塞琉古、托勒密三个独立王国,并且开启了希腊化时代。这些亚历山大时代留下来的希腊化王国,分别占据了巴尔干、黎凡特、古埃及三大战略区域,形成了对东地中海的环形半包围圈。只不过发扬了古希腊城邦的内耗精神,三大希腊化独立王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经常有各种摩擦。这一切,早就给罗马人以可乘之机。

其中的马其顿王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曾经作死地加入迦太基一方,参与对抗罗马共和国,并且又在半途莫名其妙地与罗马媾和退出战团。所以,当公元前201年西地中海的战事告一段落之后,罗马人第一个想起来要报复的,就是马其顿。

马其顿战争一共进行了四次,前后持续了近七十年,前文提到的小西庇阿,就曾经参与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其中的第四次马其顿战争结束于公元前146年,也就是迦太基灭国的同一年。

自此之后,罗马共和国吞并马其顿,并将其改造为马其顿行省。

四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罗马人还发动了“塞琉古战争”(Seleucid War)。

塞琉古战争中,大西庇阿的弟弟西庇阿·亚细亚提库斯(Lucius Cornelius Scipio Asiaticus)大显身手,率军**平塞琉古军队,后来他也被尊称为“小亚细亚征服者”(Asiaticus)。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叙利亚战争中塞琉古一方的实际决策者,是在塞琉古王朝政治避难的汉尼拔;而罗马一方的实际指挥者,则是隐藏在西庇阿·亚细亚提库斯背后的哥哥大西庇阿。

所谓汉尼拔与大西庇阿之间的爱恨纠葛,就此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么自公元前146年开始,随着塞琉古王朝元气大伤,马其顿王国不复存在,迦太基王国被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不管是东地中海还是西地中海,罗马人的对外战争告一段落。

从公元前146年这一年开始,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到对内改革以及外部对地中海地区的慢慢消化中来。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不管是前期的亚平宁还是后来的地中海,军事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应该来讲,罗马人所建立的是一种铁血共和。

然而,空前的胜利,为共和国带来短时间内财富爆发式累积,也带来了贫富差距以及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战争红利养肥了贵族与骑士阶层,却没有惠及普通的罗马公民,乃至于整个亚平宁半岛的同盟者。在此基础上,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以军事立国的铁血共和制度,终于开始陷入了重重危机。罗马共和国,是典型的奴隶制精英治国制度,当共和国军再也不能保证罗马人无休止获取对外战争红利的时候,更大更深层次的危机也必将浮出水面。

所以,在此后的很多年中,无论是格拉古兄弟(Gracchi brothers)改革还是稍微靠后的马略改革,都是以解决罗马共和国潜在危机为主要目的。

结束野蛮生长期,进入边调整边螺旋式发展的成熟期,罗马共和国迎来了自己的中年时代。

(1) 贝内温图:Beneventum,今意大利南部的贝内文托,Benevento。

(2)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拉丁语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即SPQR。

(3) 新迦太基:Nova Carthage。今天西班牙的卡塔赫纳(Cartagena)。

(4) 坎尼:Cannae,在今天的意大利东南部。

(5) 塔朗多:Tarentum,今意大利塔兰托(Taranto)。

(6) 老西庇阿兄弟:哥哥: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弟弟:Gnaeus Cornelius Scipio Calv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