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这次西征,是蒙古汗国数次西征中的第二次。
蒙古人的大规模的西征,总共有三次。
其中第一次西征发生在公元1219年到1224年,这一次的统帅是成吉思汗本人,战略目标主要针对蒙古汗国以西的强权花剌子模(Khorazm)。第三次西征发生在公元1252年到1260年,领导者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第三代,主要是忽必烈的五弟旭烈兀。旭烈兀的西征主要战略目标是西亚,阿拉伯帝国的寿终正寝,正是拜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所赐。
夹在第一次与第三次中间的,就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
第二次西征的组织者,是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话说成吉思汗嫡出的儿子一共有四个,分别是长子术赤(死在成吉思汗之前),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四个儿子中,三子窝阔台是成吉思汗在政治上的继承人。
当时的蒙古汗国,已经逐渐向西推进到了伏尔加河流域,然而在最初的一些试探性进攻中,蒙古人在公元1223年败于当时如日中天的伏尔加保加利亚。此次失败之后,蒙古人在此后的很多年中都没有再次西进的想法。
一方面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是东方战场战事正紧,当时的西夏牢牢地拖住了蒙古人继续西进的脚步,并且成吉思汗本人也死于征讨西夏的过程中。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形成了四大政治派系,需要重新进行政治洗牌并瓜分成吉思汗的政治遗产。经过了无数次的讨价还价,四子拖雷两年监国,最终由窝阔台顺理接班。
就这样经过了几年的内部调整之后,蒙古人重新把矛头对准了伏尔加河流域。
公元1235年,在察合台的建议之下,窝阔台批准了一个“长子西征”计划。此次西征,由术赤家族的继承人拔都为领袖,以灭亡金国的老将速不台为统帅,随军的其他统帅,包括术赤的长子斡儿答,察合台长子拜答儿,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等各个贵族成员的长子们,集合了十五万蒙古大军,向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进发。
第二次西征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打通欧亚大草原这个陆路大通道。至于说向西到底能够打到哪里,恐怕当时的蒙古人自己心里也没有个准数。
这一路打下去,已经完全不像是当年的民族迁徙时代的战争模式了。当年的欧亚大草原群雄争霸,很多东方民族一路西迁,经常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马扎尔人的游牧祖先就是如此一步步来到多瑙河流域定居的。然而,时间来到欧洲中世纪,绝大多数的沿途国家都已经进入农耕文明,逐渐在各处定居下来。如此一来,蒙古人的西征也就完全有别于此前的历次蛮族来袭。
此次蒙古人的西征模式,是沿途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杀神模式。
从伏尔加保加利亚开始,西边的基辅罗斯、库曼汗国,这些曾经在我们前文闪现过很多次的经典名字,统统被蒙古人的铁犁所平推。
尤其是基辅罗斯。
此时此刻的基辅罗斯早已过了自己的巅峰期,下属的诸公国平日里各自为战,互相之间互有征伐。蒙古西征的铁蹄到来的时候,这些公国尚不知已经大难临头。公国们盲目自信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公元1223年那一次蒙古人的试探性攻击,最初同蒙古人交手的就是基辅罗斯人,当时的蒙古人已经成为罗斯人的噩梦,蒙古铁骑一路杀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大肆烧杀抢掠之后呼啸而去。然而最终蒙古人偶然败于伏尔加保加利亚,这件事情给了基辅罗斯诸公国一个非常强烈的错觉,他们一直觉得是因为罗斯人的英勇善战才最终让蒙古人狼狈逃窜。
原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只要蒙古人不来,东斯拉夫人的牛皮不破,放到今天也是妥妥的教科书经典案例了。然而可怕而又可恶的蒙古人还是来了,这一次的进攻,蒙古人就是奔着灭国之战而来的,其性质跟上一次完全不同。
基辅罗斯最终的结局是极其惨烈的,诸邦国虽然不够团结,相互之间也很难形成有效的呼应,但东斯拉夫人的战斗意志之坚韧,依然将战争的进程一拖再拖。蒙古人是公元1235年进军伏尔加河流域的,而直到三年之后,才拿下了罗斯人的第一个大城市弗拉基米尔(Vladimir)。
后来一直到公元1240年,基辅罗斯的象征基辅城才被蒙古人最终攻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本节开篇所说的欧洲东大门的防守任务,基辅罗斯人虽然没有完成,但对于迟滞和消耗蒙古人,为欧洲人争取战略缓冲时间而言,他们表现得依然算是可圈可点。只不过,自此之后,整个基辅罗斯沦于蒙古汗国之手,并且持续了长达三百年的时间。
说句题外话,基辅罗斯沦亡之后的三百年,蒙古人和罗斯人长期通婚,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罗斯人血统中,最终混入大量蒙古基因。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俄罗斯,有很多人带有明显蒙古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