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揍的不列颠(1 / 1)

传统意义上来讲,维京时代(Viking Age)的起点,被敲定在了公元793年。因为就在这一年,一股维京海盗南下不列颠,袭击了位于今天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the Abbey on Lindisfarne)。修道院的金银财宝被掠走,修士们被扔进大海或者被当作奴隶带走。以此为起点,绵延接近三百年的维京时代,拉开序幕。

我们知道,后世直到近代的英格兰,工业革命之后混得越来越出息,并且凭借大航海大殖民时代的卓越表现,最终建立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日不落帝国。在此基础上,暴发户修家谱,把英格兰人的祖宗一路上溯到了特洛伊。如今现代考古学盛行,英格兰人嘴上不敢说出口,但内心深处却都笃信他们的首任国王,就是那个来路不明的“特洛伊后人”——布鲁特(Brute,Brutus of Troy,特洛伊的布鲁图斯)。

然而,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人口单元来讲,中世纪之前的英格兰,它的“挨揍史”是循序渐进的,也是彪炳史册的。这一次在公元8世纪末,英格兰人被维京人的首次暴揍,则成为中世纪维京海盗书写传奇的开始,也揭开了英格兰的“挨揍新篇章”。

我们从前文提到的罗马帝国不列颠行省开始讲起。

话说不列颠群岛,按照今天英国人的说法,原本就有原住民的存在。此后,来自今天西班牙的上古原住民伊比利亚人登陆了不列颠。有一种推论是,到了大概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当时横行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开始移居英伦三岛。这样一来,凯尔特人取代伊比利亚人,成了不列颠的新主人。新移民的凯尔特人中有一个部落,名字叫作“不列吞”(Breton),“不列吞”也被怀疑是今天不列颠(Briton)这个单词的词源。

再后来,到罗马共和国末期,恺撒借**平高卢的余威,远征不列颠,只不过当时高卢战事尚未完全结束,以及后来恺撒猝然离世,罗马人并没有拿下不列颠。到了罗马帝国的克劳狄乌斯时代,克劳狄一世率领二十七个罗马军团亲征不列颠,才把不列颠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之内。

这一年,是公元43年。

罗马帝国此后在不列颠设立了罗马帝国不列颠行省(Provincia Britannia)。

如果我们打开一张不列颠岛地图,由行政分区而成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恰好代表了三种地形类型。不列颠的东南方向上,也就是今天的英格兰,它的大部分除了中间那个并不巍峨的奔宁山脉(the Pennines)之外,其他是一大片平原开阔地区。这块地区也是今天英格兰的核心区,它常常被认为是整个欧洲北部大平原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之相对应的,苏格兰地区则地势相对较高,由苏格兰高地(Scottish Highlands)和苏格兰低地(Scottish Lowlands),还有南部的一些丘陵地区组成;除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边的威尔士大部分也是由山地组成。

这样算下来,整个不列颠岛最肥沃的一块土地,就在英格兰的东南沿海,这里享受着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还有一马平川的百里沃野。当年的罗马人,基本上也是占据了这块地区,而以这块区域为核心,慢慢向西,向北蚕食凯尔特人的地盘。

当罗马帝国到了哈德良时代的时候,罗马人与野蛮人在不列颠互有攻守,僵持不下。况且罗马人向北拓展,已经是高纬度的苦寒之地,苏格兰地区大片原始森林湖泊,对于罗马人来说根本无利可图。于是在已经被罗马人消化掉的文明区与野蛮区之间,罗马皇帝哈德良主持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我们前文已提到,被叫作“哈德良长城”。而到了安敦尼时代,在哈德良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北推进,又修筑了一条“安敦尼长城”。

这样,从不列颠建行省开始,一直到西罗马帝国末期从不列颠撤军,罗马人总共在不列颠行省实行了三百五十年左右的帝国统治。

然而,帝国的罗马化,在不列颠进行得非常不成功。

作为帝国的边陲,当时不列颠岛的人口保有量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跟同一时期的高卢地区几乎不可同日而语。而依托奔宁山脉以北的苏格兰苦寒之地,凯尔特人又同罗马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我们知道,罗马人对于各个行省的管理,其实跟后世的殖民地管理并没有太大区别。帝国所关心的只是各个行省上交中央多少好处,或者说上交中央派去的总督多少好处,以及在此期间本地人有没有进行反抗,有没有企图颠覆罗马的武装暴动。换言之,罗马人最关心的一是赋税,二是军事,对于其他事情则并不强行介入。比如语言,宗教,文化等。

所以,在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不列颠行省算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鸡肋的地盘。驻扎在这里的罗马总督油水捞得不多,而且由于战争一直没有停止,驻扎所付出的代价又十分高昂。罗马中央对于不列颠的掌控,很多时候也是鞭长莫及。于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不列颠这个地方长期以来政不通人也不和,反而是乱世军阀往往在这里能够打怪升级,茁壮成长。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君士坦丁大帝,就是起家于不列颠行省。一直到罗马帝国统治末期,就整个不列颠而言,罗马化最为成功的地方,莫过于一些相对比较大的不列颠城镇。而对于那些更加广泛的农村,罗马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公元5世纪上半叶,罗马人无奈退出不列颠行省,实力的真空造成了无政府主义的盛行,不列颠真正成了化外之地,也是无主之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日耳曼部落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跨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不列颠。

这些日耳曼的小部落,其实本身也处于部落文明的晚期,他们并没有太大能力建设一个文明而又强大的王国,比如就像同时期的法兰克人在今天的法国所做到的那些一样。然而,小部落文明身上的残忍与嗜杀本性,却无以复加地体现了出来。自从日耳曼部落登岛之后,之前本来已经同罗马人和平共处几百年的凯尔特人就算是倒了霉了。在这次日耳曼人的洗劫之中,更多的凯尔特遗民钻进了威尔士的山区,西部康沃尔半岛(Cornwall Peninsula),以及苏格兰的森林湖泊中。

直到今天,以凯尔特人为主体,形成了威尔士和苏格兰两个国中之国。它们也是除了爱尔兰之外的,凯尔特后裔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

而入侵不列颠的这些小部落本身,它们也是处于谁也吃不掉谁的混乱局面之中。于是在这些日耳曼小部落的基础上,出现了七个小王国(petty kingdoms),被称为“七国”,不列颠进入了历史上所说的“七国时代”(Heptarchy)。

顺便说一句,英国历史上的这个七国时代,实际上也是今天美剧《冰与火之歌》中的七国这个说法的灵感来源。

真实英国历史中的这七个小王国,分别是——东盎格利亚王国(East Anglia),埃塞克斯王国(Essex),肯特王国(Kent),默西亚王国(Mercia),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萨塞克斯王国(Sussex),以及韦塞克斯王国(Wessex)。这七个小王国中,东盎格利亚王国、默西亚王国、诺森布里亚,是由盎格鲁人所建;埃塞克斯王国、萨塞克斯王国、韦塞克斯王国,是由撒克逊人所建;而肯特王国,则是由朱特人所建。

本小节开头的那一幕,恰好就发生在不列颠的七国时代。当时的七个小王国在一种近乎无序而又无聊的历程中发展,没想到遇到了咄咄逼人的维京人,强行打开了不列颠的国门。在这种外来作用力的催化之下,七国终于开始走向统一。

公元829年,韦塞克斯王国的爱格伯特(Egbert)一统六国,结束了七国时代。这个政权是自罗马人撤出不列颠岛之后四百多年以来的,第一个统一政权。

在爱格伯特时期,统一的七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英格兰(England)。虽然爱格伯特本人来自撒克逊部落,但英格兰的名字却来自盎格鲁人。

那么爱格伯特本人,也被视为是英格兰历史上的第一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