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突出部(1 / 1)

莱茵河与多瑙河这条线,我们前面在讲罗马帝国的时候,已经提及了很多次。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这条线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前文讲“五环之歌”的时候曾经讲过,莱茵河与多瑙河组成的天然边界,是古罗马人的“四环线”。那么罗马帝国在自己国力巅峰时刻,会尽量把防线推进到五环这条线上。即便不能站稳五环线,至少也要在四环之外保持一个非常广阔而舒适的心理安全防线。向东向北分别跨过莱茵河与多瑙河之后,罗马人梦想中的“五环线”,是易北河—苏台德山—喀尔巴阡山这条线。

当恺撒第一次为日耳曼人命名并定义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东渡莱茵河,对日耳曼诸部落进行惩罚性攻击。而到了恺撒去世之后,早期的屋大维,更是把东征日耳曼人,争取把防线从莱茵河—多瑙河一线提到五环线,当成自己在帝国北方的军事总方略。

我们不妨通过今天的德国地形图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上天是十分眷顾德国人的,莱茵河与多瑙河两条欧洲的母亲河,分别贯穿了德国的西部和南部,并且在德国西南部地区完美地实现了会师。然而我们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莱茵河与多瑙河在中间的阿尔卑斯山区一带实际上是断开的。而且,即便不断开,在两条大河的上游地区,河流的宽度深度也会成倍缩小,完全不足以成为阻隔两个政治实体的天然边界。

其实,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真正问题的关键在于,莱茵河与多瑙河形成的天然边界,互相组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向西南方向突出,是朝向罗马帝国一侧的。那么显然,如果严格按照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划分政治板块的话,罗马帝国在地缘上一定是吃亏的。因为这个夹角深入了罗马帝国疆界以内,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纵深,这样一来罗马人一定会寝食难安,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的边界线更加平滑,也就是想办法抹平这个突出部。

这个突出部的战略意义,就如同当年罗马人在多瑙河一线向北突出的达契亚地区。只不过这个突出部是朝向自己的,而达契亚地区是朝向野蛮人的。这样划界的话,罗马人一定不答应。

然而,不答应归不答应,要想抹平这个朝向自己的突出部,没那么简单。其实我们前文曾经讲过,直到公元1世纪末期的时候,罗马皇帝图密善才修建了日耳曼长城,从而在物理上把这个突出部抹平。而在罗马帝国刚刚开国的那段日子里,这个区域就是罗马人与日耳曼反复角力的热点地区。

今天德国的地形分块,是十分明显的,简而言之就是北低南高。北边是波德平原,中部是中德山地,南部偏西是莱茵谷地,南部偏东是巴伐利亚高原。当然,巴伐利亚高原也被称为阿尔卑斯山区。

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罗马军团的角度,按照战争沙盘推演来讲,沿莱茵河从北向南一路走下来,战争的难易程度是逐渐增大的。因为在早期的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罗马军人的单兵装备、团队配合以及战术素养,都要远远高于日耳曼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军人最喜欢的作战模式就是大规模会战。因为双方实力对比,罗马人呈现压倒性优势,寻找战略机会将对手聚而歼之,甚至是找到机会同日耳曼人进行战略决战,这一定是罗马人的如意算盘。

如此一来,罗马人最喜欢的作战地形,莫过于一马平川的平原旷野,即便不是旷野,至少在海拔上是平坦的。而一旦进入山地作战,甚至是山地丛林作战,作战模式也就成了运动战和游击战。在极端情况下,装备精良的罗马人还有可能被日耳曼人反包围,被聚而歼之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一定是罗马人的噩梦降临。

不巧的是,我们前文所讲到的那块成为罗马人心腹之患的战略突出部,恰好就处于中德山地。不仅是山地,还是丛林山地。然而,正因为这块地区对于罗马人的意义之重大,仗就不得不打,就算硬着头皮也得打。

不过,硬着头皮要打的仗,难免容易输。

而武装到牙齿的罗马军人一旦输,输掉的不仅是战争,更是高涨的士气,甚至是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