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卢雄鸡(1 / 1)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作高卢。

首先明确一点,高卢是一个地名,但最开始却是用来指代一个种族。

高卢人这个名字,是古罗马人给的。

当时的欧洲,最早从地中海地区诞生了文明,开始时是古希腊,后来有古罗马,这事并不是偶然的。我们打开一张欧洲气候图,如下:

对于古代欧洲人来讲,当时的地中海地区的气候非常温暖,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今天我们知道,这种气候被称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特点——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少雨。换句话讲,冬暖夏凉,且没有极热和极冷温度。古代人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因此地中海气候对于当时的古代欧洲人,算是一种非常宜居的气候类型。其实不仅对古代人,哪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地中海气候带也是很多大城市扎堆的地方,比如欧洲的米兰、罗马、戛纳、蒙特卡洛、巴塞罗那,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还有著名的圣城耶路撒冷,都分布在这个气候带上。

当然,如果说地中海气候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夏季的蒸发量太高,植物不容易成活,因此对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耐旱要求比较高。比如葡萄、油橄榄、月桂树、无花果等。所以,我们在早期欧洲历史中,动不动就能看到葡萄酒、橄榄枝、罗马桂冠等艺术形象出现,这都不是偶然的。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地区植物不容易成活,最早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或者同时期的腓尼基、迦太基,农业立国并不是基本国策,因为就算是你想立也立不起来,所以只能大力发展商业,走海外贸易路线。退一步,当商业发展不畅的时候,就需要想些别的办法了。

古罗马立国,自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一统意大利之后,早期的扩张其实就是沿着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区域来进行的。因为放眼望去,只有这些地区才存在高等文明。只有征服和掠夺这些地区,对于罗马奴隶制来说才更加有意义。换个角度,对于早期罗马人来讲,那些地中海气候以外的区域,都属于苦寒之地,征服的意义不大,抢钱没有,抢人不多,而且占领那些地区之后,还需要维持当地的治安,这样的维安成本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历史发展到罗马共和国后期,军队的仗越打越大,共和国边界也越来越长。边界对周边的蚕食也越来越多,几乎所有能够占领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都被罗马人占领了。周边各部落的野蛮人,对罗马人的敌意也必然越来越浓。况且即便没有敌意,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是一样的。你罗马人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野蛮人就不能到和煦的阳光下撒撒欢吗?

所以,罗马人的国土安全问题,也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先打开一张意大利地形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亚平宁半岛相当于一个岛,我们不妨给这个岛起个名字——意大利岛。

对于古代意大利人来讲,半岛三面环海,北面是高大巍峨、山顶覆盖积雪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大约三千米,这个海拔远远落后于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很多高山。但对于古代欧洲人来说,阿尔卑斯山相当于平地起高楼的感觉。以古代人的原始手段,翻越阿尔卑斯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阿尔卑斯给古代欧洲人的震撼,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一点蛛丝马迹,比如现代欧洲的很多语言种类,例如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高山这个单词,就源自阿尔卑斯山的拉丁语词根Alp-。

所以在古代欧洲,亚平宁半岛在地缘上是孤立的,我们称之为“意大利岛”。

对于意大利岛来说,当意大利碎片化的时候,这个岛可能四面受敌。比如在古希腊时代,不管是古希腊还是古腓尼基人,都曾经光顾过意大利的南部沿海,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商业帝国。即便是到了罗马王政时代,就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来讲,希腊人也有非常兴旺发达的定居点。而反过来,如果意大利岛呈现出统一一个板块,并且出现一个军政强权的时候,意大利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缘态势,进可攻退可守。比如罗马共和国时代。

我们再打开一张环地中海的地图。

意大利岛所处的位置,恰好在地中海的中央,也处于地中海气候带的中央。

在共和国时代,站在古罗马人的视角,往西,可以控制伊比利亚半岛;往东,可以控制巴尔干半岛,进而辐射土耳其半岛,也就是当时的安纳托利亚(Anatolia);往西南,由西西里岛出发,跳岛越过突尼斯海峡,就能抵达非洲最北端突出部的卡本半岛(Cap Bon Peninsula),当年威震地中海的迦太基王国就坐落在这个地方;往东南,扬帆远航,就可以到达埃及。

意大利岛的这个地缘态势,跟今天的美国又何其相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也是一个放大版的岛国。往北,是苦寒之地,而且还隔着五大湖区;往南只有一个稍微上点档次的墨西哥,而且早就被美国打趴下了,剩下的就是一众碎片化的小国;往西穿越太平洋可以控制东亚,从东亚出发进而可以影响印度次大陆和中东;往东,可以控制欧洲、非洲。当美国的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一样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和美国一样,在恺撒之前的几百年中,罗马共和国把一攻一守的战争哲学用到了极致。罗马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将大部分地中海气候带适合当时欧洲人生活的区域,统统收入囊中。

不过,对于意大利岛而言,它的北方真的高枕无忧吗?

阿尔卑斯山虽然高大,能够挡得住那些向往地中海和煦阳光的蛮族入侵吗?

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恺撒那个年代之前,迦太基人的名将之花汉尼拔,就曾经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并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杀到了罗马人的眼前。阿尔卑斯山在古罗马时代,并没有修筑类似于中国的长城那样的建筑,迦太基军队穿越意大利岛的地方,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山口。所谓山口是自然形成,是指大山的山脊相对低洼的部分。

事实上,阿尔卑斯山的山口,不可谓不多。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讲,自西向东,阿尔卑斯山处处都是山口。而这些山口,每一处都有可能成为外敌入侵的天然通道,前提是敌人要有充分的革命动力,也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军队穿越的具体线路,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我们有据可查的是在19世纪,拿破仑进攻意大利,就是率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大圣伯纳德山口(Great Saint Bernard Pass),从而进入了意大利腹地。

总而言之,对于意大利岛而言,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并不保险。无论汉尼拔还是拿破仑,都曾经成功地穿越了这个天然屏障,威胁到了意大利本土。所以对于那个时候的罗马人来讲,当他们足够强大的时候,也就有必要主动翻越阿尔卑斯山,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心理防线。

实际上,最开始罗马人腾出手来往北看的时候,他们还来不及看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因为当时意大利岛上的阿尔卑斯山以南,半岛中部的卢比孔河(Rubicon)以北,这些都还不是罗马人的地盘,还算不上意大利本土。

那么在卢比孔河以北生活的蛮族部落,就被早期的意大利人称为“凯尔特人”(Celts)。当然,后来凯尔特人的概念渐次往北,翻越阿尔卑斯山往西,那片广大土地上的蛮族,也被统称为“凯尔特人”。而在古拉丁语中,凯尔特的发音类似于“高卢”,英语中也就出现了“高卢”(Gaul)这个单词。说句题外话,在古拉丁语中,凯尔特人的发音还跟“雄鸡”类似,所以发展到今天,一说高卢,很多人就能随口在后边加一句雄鸡。

我们总结一下,凯尔特人和高卢人的原始意思是相同的,只不过凯尔特人是古代罗马人的称呼,高卢人则是后来英文和法文中的说法。到后来,高卢索性就被罗马人当成一个地名来标记了。

卢比孔河以北,阿尔卑斯山以南的这部分高卢,被称为“山南高卢”,或称内高卢;而阿尔卑斯山以北,比利牛斯山(Pyrennes)以东,莱茵河以西这部分的高卢,被称为“山北高卢”,或称“外高卢”。发展到今天,在英语中高卢就成了一个古地名的概念,这个地区,涵盖了今天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地区。那么与高卢的概念相对应,从拉丁文译过来的凯尔特这个说法,就成了一个人种的概念。

凯尔特人是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后罗马人遇到的最早的蛮族,后来的罗马人再接再厉,又遇到了更多的蛮族。于是最后在罗马人的口中,就出现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我们后文再讲,这里先说凯尔特人。

在古罗马时期,凯尔特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基本上跟我们中国古代讲的南蛮北狄西羌东夷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后来的凯尔特人被严格定义了。后来的欧洲人认为,凯尔特人的典型特征是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红发碧眼。而后来的专家们又考证说,凯尔特人的活动范围其实并不限于所谓的“高卢地区”,而是广泛地分布于今天的英国、法国、西班牙、莱茵河流域,以及多瑙河的上游地区。

我们先不管后世各种概念的发展如何,本节涉及的内容中,我们就用当时罗马人的说法——高卢人,来称呼那片区域上生活的野蛮人。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恺撒所捞到的实惠。

当时的共和国往北的心理安全防线,就是山南高卢,山北高卢。而往东,到巴尔干半岛最近的地区就是伊利里亚。

伊利里亚地区,大致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波黑的沿海,距离意大利本土只隔着一个并不那么宽广的亚德里亚海。我们打开一张地图细看,在这部分地区的外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大量的外海小岛。而这部分小岛,在当时来讲,是很多海盗的栖身之处。因此就当时共和国的安全形势来讲,东部近海并没有面临太多战争选项,而是面临海盗滋扰的海防压力。

我们从宏观来看,凭借三巨头的联合决议,恺撒拿到了山南高卢、山北高卢,以及伊利里亚三块地区的五年行政管理权,等于是拿到了五年的北方军事指挥权,以及近海海防剿匪指挥权。事实上,这样的任命,相当于是恺撒一步做到了半个军委主席兼半个公安部部长的角色。

总而言之,三巨头结盟,对恺撒来讲,绝对是一笔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三巨头决策之后,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给了恺撒一个不错的地盘,并且给了恺撒一个合理合情合法的名义去组织与锤炼自己的“恺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