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智障太子(1 / 1)

太子是国之根本,政权初步稳定之后,立谁做太子的问题就摆在了司马炎的面前。

古代立太子讲究立嫡立长,也就是立正妻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司马炎的皇后叫杨艳,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华阴人。杨家在东汉时曾经出了四世三公,算得上是世家大族。不幸的是,杨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好在她舅舅赵俊和舅母对她视如己出。舅母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她长大,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养。杨艳被立为皇后之后,感念舅舅舅母的恩德,给赵俊谋了高官,并将赵俊哥哥赵虞的女儿赵粲纳入宫中,做了司马炎的妃子。

杨艳天生丽质,身材修长,皮肤洁白,面容姣好,而且聪明贤惠,擅长书法,对刺绣、编织等女红非常娴熟。之前曾经有个相面师傅为她相面,认为她日后肯定会大富大贵。司马昭听说杨艳的名头后,就为当时是世子的司马炎迎娶了她。司马炎很是宠爱美艳贤惠的杨艳,夫妻之间相当恩爱。杨艳先后为司马炎生下了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三个儿子,和平阳、新丰、阳平三位公主。

司马轨不幸夭折,司马衷就成了最年长的儿子,但他不是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从小发育迟缓,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比同龄孩子差许多。这让司马炎非常担忧,他把这种担忧告诉了杨艳。母以子贵,杨艳自然要袒护自己的儿子,她对司马炎说:“立太子是以年龄论,而不以才能,怎么可以随意改换呢?”赵粲也不时地吹枕边风,替司马衷说话。在她们的劝说下,司马炎也渐渐开始觉得孩子还小,通过不间断的教育也许能迎头赶上,便打消了之前的念头。

泰始三年(267)正月,司马炎封本年九岁的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炎下诏:“近世以来每当立太子的时候,就会大赦天下,而现在,天下很快就要太平(指灭吴就要完成),应该惩罚恶人,使坏人作恶时不再心存侥幸。这个时候对罪犯一味宽恕,我认为不合适。”于是便没有颁特赦令。

司马炎亲自为太子司马衷选择优秀的老师和随侍,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和引导。太子洗马可不是给太子洗涮马匹的,这也是个官名,掌管的是图书和典籍,负责辅佐太子。

李熹,生卒年不详,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人,年轻时因为品行端正、博闻强识,与当时的名人管宁(和华歆割席分坐的那位)一起被曹魏的朝廷征召,但两个人都没有去赴任。司马懿当政的时候又征召李熹,他以身体有病为由坚决推辞。郡县长官为了向上面交差,半强制地把他推上了车,但恰逢他母亲病重,于是他又偷偷翻城墙跑回家去了。

司马师当权时,征召李熹为他府上的参谋,李熹顺利到任。司马师问他:“过去征召你你不答应,为什么我征召你,你却答应了呢?”李熹回答道:“过去都是以礼待我,所以我能依照礼节决定进退,他们也不会把我怎么样。今天您用法来约束我,我怕坐牢,就过来了。”司马师被李熹的一番话给说乐了,觉得这个人果然很有才,之后也很器重他,不断提升他的官职。

顺便交代一下,李熹到太子宫任职以后,确实全心全力辅佐司马衷,但司马衷资质实在有限,他没能变得更聪明,也怪不着李熹。李熹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做官以来乐善好施,虽然不是一尘不染,但家中也没有什么积蓄。去世以后,李熹被朝廷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李密(224—287),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性格刚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中指责他人的过失,尽管言辞恳切,也往往让别人下不来台。他经常说:“我独来独往,除了影子外,没有同伴,然而我无忧无惧,因为我对人一片诚心。”司马炎征召他为太子做事时,李密四十四岁。因为祖母年龄太大,需要照顾,他无法赴任,便向朝廷呈递了史上著名的《陈情表》,大意如下:

臣李密上言:

臣自幼遭受噩运,出生六个月,父亲就长眠于地下了,到我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迫母亲改嫁,只剩下我和奶奶相依为命。直到九岁的时候,我还不会走路,成年之后,没有叔叔伯伯和兄弟支撑,门庭衰微,福祚浅薄……祖母刘氏早早得了重病,需要常常躺在**静养,不能起身。我侍奉汤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身边。

……我是亡国俘虏,卑微低下,受到您的礼遇,怎么敢故意拖延显示自己的清高?只是因为祖母老人家已经像日落西山一样,奄奄一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她待我恩重如山,没有她的教导就没有我今日;祖母没有我的奉养,也没法安度晚年。我和祖母一直相依为命,如今我怎能就这样急急忙忙去做官,舍她而去?

……恳请陛下成全我的这个心愿,使祖母能够得养天年。我以后当为国不惜牺牲性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向陛下报恩。

司马炎看到奏章感叹道:“都说读书人有名节,果不其然啊!”于是成全了李密的一片孝心,此后不再强迫他。

李密的祖母刘氏去世后,他就到洛阳做了太子洗马,一直做到汉中太守,后来因写诗表达对自己境遇的不满,被罢了官,最后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