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也不投降的洪承畴,最终为什么还是降了?(1 / 1)

01 天降大任

洪承畴,明末清初名臣——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著名的降臣。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当过明朝的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他的人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段,以1639年为分水岭。

1639年以前,洪承畴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尤其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治军有方、连连取胜的他成了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面对他俘杀高迎祥、多次打败李自成等辉煌业绩,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个人能够挽大明江山于既倒,那么这个人非洪承畴莫属。

这也是朝廷的共识。所以,当比农民起义军更为凶猛的敌人一到,洪承畴就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更大的使命:清军来了,你去把他们顶住,把他们赶跑。

1638年九月,分两路南下的清军像开了闸的洪水,所到之处皆被淹没,真定、广平、顺德、大名、高阳等河北重镇很快落入清军之手,大学士孙承宗、户部主事卢象升等抗清将领相继阵亡,京师戒严。

京师危急,但只要保住山海关和锦州,堵住清军入关的通道,形势也许还有转机,崇祯皇帝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就是这个目的。

1639年年初,蓟辽总督洪承畴走马上任,与山海关的马科、宁远的吴三桂两镇合并。

02 连打败仗

从地形来讲,锦州是个打防御战的好地方,因为它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可以互为犄角,任何一地遭到攻击,都能很快获得其他两地的支援。

然而,万万没想到,当清军第二年对锦州和宁远发动进攻,被洪承畴派去支援的明军,却在塔山、杏山被清军轻松击败。

瞧瞧你这个总督,是咋当的!

在朝廷指示下,洪承畴亲自率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兵马,集结于宁远,打算与清军会战。

一次性投入十三万精锐、四万匹马,应该够了吧?

皇太极却没那么傻,人家根本不理会宁远,他的目标是锦州。他派兵把锦州围了,却围而不打。他的策略是长期围困,把对方困死。

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

朝廷更急。这些据点一个也不能丢,否则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丢一个就会丢一串,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万无一失。

怕什么来什么。朝廷越是怕丢,洪承畴越是不给它争气:七月,洪承畴率兵驰援锦州;八月,皇太极就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支援,不但断了明军的粮道,还断了洪承畴的归路,把他包围了,随后又夺了塔山之粮。

只有三天存粮的明军顿时慌了手脚,“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遂合谋退遁”。

打又打不得,守又守不得,到底怎么办,咱们开个会,商议商议吧。商议的结果,是“背山突围”。

突了一次没奏效,便决定撤退。军令还没下呢,其他将领就等不及了,大同总兵王朴趁天黑率部逃走,马科、吴三桂两人率军争相逃往杏山,清军既在前面堵又在后面追,杀了不少。逃到杏山后觉得不安全,又往宁远逃,又遭伏击,伤亡惨重。

溃败的不仅仅是上面这些,而是两镇六总兵!十多万人马就这样完了,仅仅被清军斩杀的就达五万多人,自相践踏和掉到海里死掉的更多!

03 土崩瓦解

好歹没死绝,还剩下洪承畴自己率领的一万多人,却被清军铁桶一般包围在松山,既无粮也无饷,士气低落。

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败仗:九月多铎攻城,洪承畴突围失败;十月来了豪格,洪承畴又败,出了城的都没能回去,干脆投了降。

洪承畴还算不错,在粮饷俱绝的情况下,居然坚持到了1642年。

1642年一月,他听说朝廷派的援军到了,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便派六千人马出城搞夜袭,不料人家有防备,又吃了败仗,想退回城,城门却关了。

谁那么缺德?原来洪承畴见清军的追兵跟在后面,害怕他们入城,下令把城门关了,清兵进不来,自己的兵也进不来。这些清兵可高兴了,逮着败兵就杀,那些败兵毫无斗志,杀起来太容易了,被杀大半,剩下不多的几个往杏山逃,却遭到伏击,一个也没活下来。

被围困半年后,松山副将夏承德实在扛不住了,想投降,清军不信,他说,我拿我儿子做人质,你们总会信吧?清军说这个可以有。

当年三月,在这个可耻的叛徒“应约”之下,清军深夜发动突然袭击,和夏承德里应外合,攻破了松山城,俘虏了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等被杀。

四月,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走出内城投降(这是他第二次降清)。塔山、杏山随后沦陷,明军的锦宁防线土崩瓦解。

04 绝食数天

洪承畴虽然败了,但并非他不中用,朝廷不派援军是主要原因,所以在清军眼里,他依然是个人才。这样的人才,他们当然舍不得杀,要他“为我所用”。

洪承畴却死也不降,还绝食数天,差点饿死。

皇太极并未放弃,又想别的办法。

每个人都有软肋,姓洪的也不例外。他的软肋是好色。于是,皇太极每天派十多个美女去陪他。但是没用,洪承畴视若无物。

皇太极束手无策了,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叫礼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

话说这个范文程,以前也是吃明朝饭的,后来投降了清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叛徒。此人极有谋略,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名单中就有他,投降清朝后成了皇太极最能干的大臣,也是最受他宠信之人。

范文程见了洪承畴,却只字不敢提招降之事,因为洪承畴见了他就大骂不止。后来他不骂了,范文程才试着与他谈话,但只谈古论今,其他一概不谈。

实际上,范文程的目的,不是和他谈什么古论什么今,是来察言观色的。当他看到梁上掉下一点燕泥(不知是不是燕子筑巢的泥土),掉到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边说边“屡拂拭之”。

呵呵,这家伙不是口口声声想死吗?假的!假的!他连一件破衣裳都那么爱惜,怎么可能不爱惜生命?!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救了洪承畴,但也害了他,成就了他的复杂的后世评价。

05 “英雄”难过美人关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范文程回去向主子汇报,皇太极高兴得如买双色球中了七个号。

相传当天晚上,皇太极就听从范文程、张存仁等人的建议,派了一个美女去“倍加关照”。

这回这个美女,不是一般人,是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她端着人参汤来到洪承畴住的地方,洪承畴却面壁而坐,闭目“养神”,置之不理。

洪承畴“一本正经”的样子,把这个美人逗笑了:“洪将军对大明的忠诚,实在令小女子敬佩,对将军的绝食,小女子也是举双手赞成。不过,饭不能吃,水不会也不能喝吧?喝口水又不会那啥……”

这个美人娇滴滴的声音,似乎有无穷的魅力,更有不可抗拒的魔力,鬼使神差,洪承畴居然喝了一口人参汤。在她的继续劝解下,接着又来了几口。

人参汤里有名堂!这是他在喝到第N口时意识到的。可是已经晚了,当他意识到这个时,他已经和那个美人去了温柔乡……

从那一刻起,皇太极的美人计可以说是奏效了。

尤其是,当洪承畴知道那个美人不是一般人,而是皇太极的宠妃(据说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孝庄文皇后,顺治皇帝他亲妈,康熙皇帝他亲奶奶),他决心为大清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报答她那几口人参汤。

后来,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洪承畴降了清朝,成了清朝功劳最大的贰臣(乾隆皇帝把他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

关于洪承畴最终还是降了清朝一事,后来有人替他辩护,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啦,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啦,等等。识时务者也许真的为俊杰,这里姑且不论,但过不了美人关的,不一定是英雄,充其量是假英雄。

真的英雄,别说是美人关,鬼门关也没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