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全靠总指挥运用了一个法宝(1 / 1)

会打仗的人都明白,无准备的仗不能打,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准备,准备好了,打胜仗的概率大增,否则必输无疑。

这个准备,就是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01 皇帝被俘

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统十四年,就发生过一次由于后勤工作没做好,军队仓促上阵,还在进军途中就断了粮,导致御驾亲征的皇帝战败被俘的屈辱事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是大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王振的极力煽惑下,热血青年朱祁镇置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们的苦劝于不顾,一意孤行,亲率五十多万大军北征瓦剌,一切军政事务又皆由不懂军事的王振专断,随征文武大臣连发表意见的权利都没有,致使军务混乱不堪,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狼狈败退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包围。

土木堡是个高地,无水,又饥又渴且疲劳不堪的明军战斗力大减,堪比豆腐渣,四面围攻的瓦剌军破阵而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瞬间成了俘虏。

土木堡之败,固然有大太监王振胡作非为的因素,但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仓促上阵,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鉴于这个血的教训,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指挥官于谦尤其重视后勤准备工作,在战斗打响之前,竭尽全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最终取得胜利。

不然,北京保卫战完全可能成为又一个土木堡之变,甚至更惨。

02 临危受命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进,企图趁热打铁,一举拿下北京。

早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主持大局”的皇太后就马上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个问题刻不容缓,需要首先解决,皇帝异母弟郕王朱祁钰走上前台,“代替”皇帝处理国事。监国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战守大计了。

每当生死关头,总有一些怕死鬼“勇敢”地站出来,这一次也不例外,特别是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实际上就是逃跑。

他建议首都南迁的理由是星象变了,迁都南京是上天的安排。

这个主张可谓荒诞不经,遭到群臣耻笑和反对。尤其是反对迁都的兵部侍郎于谦,态度异常坚决:“建议首都南迁的人该杀!京师乃天下根本,万万动不得,否则大势去矣。宋朝南渡,导致北方门户大开,敌人得以**,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难道各位忘记了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于谦的正确主张,得到郕王的肯定,和礼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赞同以及皇太后的支持,讨论的结果,多数大臣倾向于固守北京,得到朝廷支持。

紧接着,朝廷为了稳定人心,将招致皇帝被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王振本人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明将樊忠砸死)。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令其全权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但根据当时的体制,兵部尚书无权直接指挥军队,朱祁钰特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将领必须听从于谦指挥,否则于谦就可以先斩后奏。

03 高度重视后勤工作

重任在肩,于谦当仁不让,立即撸起袖子开始干活。

首先诛除王振亲信,平息民愤,稳定内部;接着解决“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问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使也先挟英宗作为政治工具攻城略地的企图破灭,又便于统一部署京师的保卫工作;然后解决人才问题,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鉴于土木堡之战犯了许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后勤保障很糟糕这血的教训,于谦把后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级别”,把后勤工作当成法宝,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准备。

一是人力准备。

土木堡之战后,京军损失绝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队很少,必须重组,充实力量。于谦除了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入京,还把沿海为倭寇准备的“备倭军”也调来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浙江兵调来,北京兵力由数万人增加到二十二万多人,人数上超过了来犯的瓦剌军。

二是派监察御史白圭等十五个重要官员,到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兵买马,然后进行训练,作为预备队备用。

三是筹措武器装备。

当时的情况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普遍。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将南京库存的一百二十六万件兵器紧急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共得头盔九千多顶、甲五千多件、火枪一万一千多杆、火铳两万多支、火箭四十四万枚、火炮八百多门。

四是更换明军的战服、军旗。

五是粮食准备。

民以食为天,粮食更是军队的**,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当时有数百万担粮食储备在通州,而且是为北京储备的,是北京军民一年的口粮,但因无法快速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军夺走,建议一把火烧掉,于谦坚决不同意。

在于谦的领导下,紧急运粮的工作开始了。官府征用五百辆大车日夜不停地运输;动员百姓及官兵家属、亲友自备车辆运粮,运费由官府支付,运到北京二十石以上另发一两银子。几天工夫就完成了运粮任务,军心大振,民心稳定。

六是为官兵预支半年工资和军饷。官兵们欢呼雀跃。

七是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为了备战备荒,于谦把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

城内的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备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的城墙,长达四十五公里;增修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九门,改城内侧土筑为砖砌;深浚城壕,加强城防;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一万一千多个,在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五千一百多丈长的沙栏木。

八是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准备切断瓦剌军后路。

九是严惩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任用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

十是改革军制,把之前的“三大营”改为十个团营。

04 明军完胜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北京守军兵精粮足,士气高涨,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保家卫国战斗中奋勇杀敌。

准备工作做好了,气势汹汹的瓦剌军也到了,还把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带上了。

由于准备充分,经过五天五夜激战,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不但没有重演,明军还越战越勇,在于谦的统一指挥下,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瓦剌军打得人仰马翻。

屡战屡败的瓦剌军攻城不克,意欲和谈,却是一厢情愿,于谦理都不理他!

这边在北京吃了大亏,那边进攻居庸关的部队又不顺利,被守关明军挡在关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军又陆续抵达,再不脱身,连退路都没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断的瓦剌军向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四十公里的紫荆岭上)撤退。

逃,是逃不掉的,因为咱们不答应!于谦立即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军,击溃一万多人,大将阿归等四十八人成了明军的俘虏,被瓦剌军抢走的一万多头牲畜也“物归原主”。

当年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面溃退,被赶出塞外。

第二年八月,瓦剌军害怕明军跟他们拼命,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这个“烫手山芋”,恢复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与土木堡之战的失败形成鲜明对照。两场战役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重视后勤则胜,忽视后勤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