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常无父(1 / 1)

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去世了。

父亲死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但是对于孩子的人生磨砺来说,是件好事。这样的孩子从小担当家庭重任,比一般孩子更加早熟。中国古人说,“大儒常无父”。

很多关于超级英雄的电影,在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上,很多都是死了爹,有的甚至连爹长啥样都没见过,最惨的是父母双亡、亲人死绝,成为孤儿。

超级英雄成长的套路,一般是主角死了老爹后,将会有贵人相助,然后能力大增,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由于才华出众,将会遭到恶人打击,历经磨难之后,主人公浴火重生,回归平静的生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孔子的一生基本和超级英雄电影剧情雷同,只不过他没有成为一位武力值爆表的超级英雄,而是成为一位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圣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孔子的母亲颜徵在。

叔梁纥死后,由于大老婆的实力太强,颜徵在和孔丘被扫地出门,母子俩只能投奔颜徵在的娘家人。如果当年孔丘继承了父亲的家业,他的身材像老爹一样高大魁梧,没准会像父辈那样成为一员武将。但是孔丘妈妈去的新家,让孔子走上了文人的道路。

颜徵在带着孔丘来到了鲁国首都曲阜,住到了城中阙里的陋巷中。孔丘居住的阙里虽然是贫民窟,但它靠近鲁国宫城的阙门,是王公贵胄出入的地方。这就像住在北京的二环内,经常能看到国家重大仪式活动一样。

鲁国是周礼发明人周公旦的封国,但凡鲁国举行的仪式活动,都是严格按照周礼执行的,孔丘从小在这里耳濡目染,周礼成为他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别人家小孩玩过家家的时候,孔丘小朋友也玩过家家,不过他没有扮新郎扮大人,他玩的是祭祀。孔丘拿出家里的礼器,学着大人玩起了祭祀活动。其实孔丘模仿的就是早期的“儒”。因为“儒”在早期就是术士的意思,负责治丧、祭祀的宗教仪式。后来“儒”在孔子手上发扬光大,变成了一个著名学派。

就在孔子玩过家家的地方,他自己也不知道,以后将会有座供奉他的大庙,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庙。

孔丘渐渐长大,颜徵在给八岁的孔子报名上了小学,虽然家里比较穷,但是上学的钱还是付得起的。

那时候就有小学了?

没错,不但有小学,还有大学,就是没有中学。这里说一下春秋时的教育体制。

当时学制就两个阶段,小学、大学,都是公办的,那时公办学校又被称为“官学”。可你千万别以为那时的公办学校和现在的公办学校一样,所有人的孩子都能去上学。那时的公办学校只收贵族子弟,再不济你也得是个低级贵族,士的身份,所以那时的学校都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

小学、大学的老师都是政府委任,带编制的。教学内容和现在一样,也是分科的。现在分文科、理科,那时分文科、武科。文科学礼(周礼)、乐(音乐)、书(读书写字)、数(算数);武科学御(驾驶驷马战车)、射(弓箭射击),这六门课又被称为“六艺”。

好在孔丘的爹虽不是当朝大夫,但也曾担任地方官,起码也是一个士。孔丘小朋友正好符合入学资格,进入小学后,开始认真学习。

小学作为春秋时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就是给贵族扫除文盲。主要教六艺里的书和数,让孩子能读能写会算。

到了孔丘十五岁的时候,他完成了小学的学习。孔丘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要继续升学,成绩优异的他,顺利地升入了大学。

孔丘老的时候,回顾自己十五岁时,曾感叹“十有五而至于学”,因为大学的难度比小学的难度大幅提升,因为要学礼、乐、御、射。

御、射两门课,毕竟是军事体育课,平时多加锻炼,就可以掌握了。

然而礼、乐这两门课,可不简单,因为是非常烧脑的,这两门课还有对应的四本教科书,分别是《诗》《书》《礼》《乐》,这四本书又有一个尊称——“经”。

这四本经在孔子之前就有了。“经”是真不好读。经过两千多年,人的口音改变无数次,但是《诗》读起来还是朗朗上口,算是容易背的。其他的几本,古人也被搞得头大。

但这四本经对于学霸孔子来说是小意思,后来孔丘晚年还加了两本经进去,分别是《易》《春秋》。

孔丘进了大学后,就像鱼入大海一样欢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他读书的第二年,一个噩耗传来,孔丘的母亲颜徵在去世了。

母亲是孔丘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失去母亲的孔丘受到了重大打击。就在孔丘想把母亲下葬时,他发现一个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夫妻都是合葬的,但颜徵在从来没跟孔丘说过,他的老爹葬在哪里,她也从没带过孔丘去祭拜丈夫。

也许是颜徵在后悔当初太轻易答应那场不合礼法的婚姻,让自己这辈子过得好辛苦、好孤独。颜徵在恨那个让自己一辈子空虚寂寞冷的老头,恨那个把孩子抚养的重担甩给自己的老头。活着的时候,被孔子的父亲害了一辈子,死后一定不和他葬在一起。或许,这才是颜徵在不告诉孔子父亲墓在哪里的原因。

后来一个陬邑的老乡告诉了孔丘他老爹埋在哪里,于是孔丘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处。

十七岁的孔子经历了丧母的人生打击后,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孔丘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宿敌。

有一次,鲁国三桓中实力最强的季孙氏族长季平子召开了一场大宴会,邀请众多社会名流前来赴宴,其中就有孔丘。

古时候,人要守孝三年,孔丘还在守孝期,于是身着丧服,腰间系着孝麻带,就来到了季孙氏家门口,不知道的还以为季平子死了,孔丘是来奔丧的。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一看孔丘这么晦气,立马把孔丘轰了出来。此时的阳虎虽是季孙氏的家臣,但他掌握着季孙氏家族的大权,后来把季孙氏彻底架空,差点灭了鲁国三桓。

孔丘被赶走了,但他与阳虎的纠葛才刚刚开始,这两人将是一辈子的敌人。

守孝三年结束后,孔丘在十九岁那年结婚了。他的老婆叫丌官氏,是宋国人。这桩婚姻,是孔子父母在世时定下的。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描写孔子与丌官氏的婚姻状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不喜欢这个女人。

孔子还说过一句成为他人生污点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能说出这句得罪了无数女性的话,内心一定是受过某位女性的伤害。

男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位女性对他影响最深,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他的妻子。颜徵在含辛茹苦地抚养孔子,并把他引上圣贤之路,显然孔子爱他的妈妈。那么孔子何出此言呢?只有伴随孔子一生的丌官氏嫌疑最大,应该是对孔子造成了巨大伤害。

怎么看得出来呢?

丌官氏比孔子早六年去世,她去世后的第二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想妈妈想哭了。孩子想妈妈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孔子的反应却极不寻常。他怒斥儿子,叫他不要哭。如果孔子与丌官氏真心相爱的话,他看见儿子想妈妈了,一定会安慰儿子。

不管爱与不爱,孔丘终究成家了,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虽然此时的孔子还没有身居高位,但是学霸的名声却是全国皆知。鲁昭公听说他生了个儿子,特意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孔丘为了纪念此事,给儿子取名“鲤”。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孔丘开始担任基层公务员,在季孙氏手下担任仓库管理员,后来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吏。

不要小看孔丘在基层干公务员的这几年经历。社会是所大学,在里面能学到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孔丘不光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也发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后来孔丘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孔丘仕途顺风顺水,三十岁时干到了管理国家工程基建的司空,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

由于孔子是一位学霸,名气很大,尤其“礼”这门学科是孔子的强项,鲁国三桓里孟孙氏的族长孟僖子在临死前让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孟懿子与次子南宫敬叔找孔子学习“礼”。于是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孔子收了两名重量级人物为徒。孟懿子后来成了孟孙氏的族长。后来与孔子因为政治理念不同,分道扬镳。南宫敬叔则一直追随孔丘。

可是就在孔丘三十岁的时候,他干了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不上班了,不批公文了,也不做官了。他要放飞自我,去心中的精神圣地洛邑,找一位大师点悟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