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4年,就在晋景公带领晋国从邲之战的阴影里走出来的时候,小国鲁国的大夫们都在喊:“国君,非礼啊!”
大夫们并不是遇到了变态的国君,而是因为鲁宣公设计了一套超前的税收制度。
这一套制度,让鲁国所有大夫都感觉到不符合礼制,一致认为这是“非礼”,因为国君要绕开他们直接向老百姓收税。
这就是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上怎么都绕不开的必考知识点——初税亩。
鲁国是西周初年猛人周公旦的封国,一直秉持具有周朝特色的封建制,到处都是大夫的封地,每个大夫都把自己的封地建成独立的小王国。
鲁宣公虽然是国君,可是手底下的大臣们都不怎么尊敬他,最惨的是,鲁宣公下面有两大势力,一派是东门襄仲,另一派就是“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统称为“三桓”)。这两派经常火并,鲁宣公只能当吃瓜群众,在一旁看热闹。
几大家族打归打,但面对强敌齐国时,还是空前团结。谁都知道,鲁国就这么大,对外不团结,分分钟就会被齐国吞并。
啥事管不了的鲁宣公,也是有上进心的,不想手下一帮子人在自己面前吆五喝六的,于是,他要夺权!
鲁国是股份制公司,夺权就是内部股权之争,谁持有的股票多,谁就是老大。过去股票的表现形式是土地,但是善于观察的鲁宣公发现时代变了。
过去鲁国股份制公司的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地分成类似九宫格一样的九块地。中间那块地就是公田,其余是私田。公司底层员工老百姓,耕种完私田,还要耕种公田,用于供养领主。
无论“井田制”里的私田还是公田,都是领主老爷的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老百姓们不光耕种领主老爷的井田,还搞起了副业,那就是开辟荒地,自己种粮食自己吃。
这开荒的副业一搞起来不得了,由于种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老百姓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开荒的副业变成了自己的主业。
鲁宣公想从老百姓手里征收更多的粮食,就发明了“初税亩”。“初”的意思是开始,“税亩”意思是不管井田还是开荒出来的地,全部按照土地面积征税。只要你正常缴税,所有的地都是你的合法土地。
于是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历史老师说:“初税亩”标志着原本领主手上的土地,变成了老百姓的地。君主地位更加稳固,国家朝着中央集权方向发展。
如果这些话让鲁宣公时期的东门襄仲和三桓听了,这两派人肯定说:“神经病啊,国君想钱想疯了啊!”
因为他们觉得手里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包括国君都不能来自己的地盘上征税。
要知道从西周开始的封建制,是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给士。无论再怎么分封,天子、诸侯、大夫手上都会留有自己的土地。天子只会在自己的领地上征税,不会去诸侯的领地上征税。同时诸侯只会在自己的领地上征税,不会去大夫的领地上征税。顶多诸侯会给天子一些朝贡,意思一下。
鲁宣公想直接去大夫的地盘上征收老百姓的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鲁宣公就是一个挂名的董事长,他敢问大股东们要股权,那遇到的阻力是相当的大。
那“初税亩”到底有没有施行呢?
很多学完历史课本的学生,觉得这一制度实施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是鲁宣公的超前狂想,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实施过。我们来看下《左传》怎么记载的。
“初税亩,非礼也。”(初税亩制度,不符合礼制)
总计就短短六个字,但是信息量却是极大的。
《左传》是战国中前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当时,各大强国纷纷进行狂飙突进式的变法,君主争先建立一竿子插到基层的王权,比“初税亩”更加激进的税制在各国实施。那时,谁逆时代潮流,谁就要自取灭亡。
然而作为鲁国史官的左丘明,却写初税亩制度不符合礼制。说明这个制度鲁国到了战国都没有实施过,因而比较敌视先进的税收制度。
就在“初税亩”这一新概念提出三年后,鲁宣公就死了。他的儿子鲁成公继承了他爸想夺权的遗志,提出了更加激进的“作丘甲”,是指根据土地数量征兵征粮,这无疑要把大夫手里的兵权也给夺了。
如果“初税亩”“作丘甲”真正实施了,鲁国国君手里有兵有粮,将碾压任何一个贵族。
鲁国大贵族们觉得鲁国国君这一家病得不轻,已经不是简单的胡思乱想了。这是妄想症,需要治疗。
经过贵族大夫们的不懈治疗,在公元前562年,三桓终于把鲁国国君的所有财产全部瓜分完毕,大贵族把国君一家从精神到肉体全部治愈了,他们不敢再胡思乱想了。
笔者相信鲁宣公是认真做过实地调查的,才提出这个想法。但是任何改革实施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初税亩”太超前了,只有到了春秋末期,牛耕技术大量运用,生产力空前提高,才有了政策实施的土壤。
初税亩如同春秋漫漫长夜里的一道转瞬即逝的流星,照亮了历史改革前进的方向。
然而,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春秋后期最先实施改革的反而是各国夺权的大夫们,他们知道自己的崛起得益于封建制,所以悲剧不能在自己身上重演,必须要改革,必须要集权。夺权的大夫们实施的改革,在“初税亩”的基础上,更加激进,更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