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了。雍都城外正在举行秦穆公的盛大葬礼。
秦穆公的棺椁前跪着三位浑身剧烈颤抖的人,尿液已经从他们的裤子里流了一地。这尿裤子的三人,正是秦国政坛上显赫的车氏三兄弟,分别叫奄息、仲行、针虎。这三兄弟非常贤能,秦人给这三人组合取了个名字,叫“三良”。三良之所以尿失禁,是因为他们是来给秦穆公殉葬的,马上这哥仨就要和秦穆公的棺椁一起埋进墓里。
“三良”曾深受秦穆公喜爱,彼此间不分君臣,以兄弟相称。有一次,秦穆公和“三良”聚餐,席间几个人都喝大了。
秦穆公问了一句:“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多开心,以后死也要在一起!”
“三良”听后说:“没问题!”
这要换作普通人一般不会当回事儿,兄弟之间大家可能经常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现实中也没见几个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就连情比金坚,吃饭睡觉都在一起的三国刘备、关羽、张飞,到最后也没见他们哥仨一起死啊。
但是“三良”却上了秦穆公的大当了,秦穆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生性豪迈的直男了。多年的战争历练,外交斗争,使经过厚黑学启蒙教育的他,在觥筹交错间,就悄无声息地挖了一个大坑,等着“三良”往里跳。
饭局,既是一顿饭,也是一场局,在饭局上,有时候是交流感情,有时候是谈正事,有时候却是鸿门宴。甚至有着深仇大恨的两个人,因为一些原因,在饭桌上也不得不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中国的饭局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
秦穆公就是要杀“三良”,故意套他们的话。当听到“三良”满意的答复后,他再次追问:“你们说的是真话吗?”
“三良”异口同声地说:“肯定是真话!”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这哥仨是来履行饭局上的诺言!他们悔不当初,恨自己当时竟然答应了秦穆公。
秦人失去“三良”很是痛心,于是作了一首诗歌哀悼他们。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在枣树上鸣叫,是谁为秦穆公殉葬?是子车奄息,他是百里挑一的俊才。他在墓穴前浑身颤抖。请老天开眼呀,为何要杀贤良的人!我愿用一百人来换他的命。)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在桑树上鸣叫,是谁为秦穆公殉葬?是子车仲行,他是百里挑一的干才。他在墓穴前浑身颤抖。请老天开眼呀,为何要杀贤良的人!我愿用一百人来换他的命。)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在荆树上鸣叫,是谁为秦穆公殉葬?是子车针虎,他是百里挑一的良才。他在墓穴前浑身颤抖。请老天开眼呀,为何要杀贤良的人!我愿用一百人来换他的命。)
秦人的人殉传统一直都存在。秦人几百年前和商人关系很好,顺带也把商人这种人殉的制度给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别国国君死了,也就埋个牲口、日用品、礼器啥的,唯独秦君死了,要人殉。在别国人眼中,人殉是极其惨无人道的,大家都不玩了。
其实春秋早期,秦国人殉规模并不大,毕竟国家太穷,还在创业阶段。到了公元前678年,秦穆公的大伯秦武公死的时候,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殉,殉葬人数高达66人。此后殉葬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用大贵族来殉葬的情况。
秦穆公用“三良”来殉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秦穆公知晓大贵族对国君有巨大威胁,春秋时大夫作乱,杀害国君已经是屡见不鲜了。秦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从建国到秦穆公时,只发生了一起“三父之乱”。秦国虽然大夫作乱少,但也要防患于未然,才能给子孙一个安全的环境。
与百里奚、蹇叔等外来的大臣不同,车氏三良是秦国根深蒂固的老贵族。现代从甘肃天水挖出了一座车氏古墓,出土了一把铜戈,上面刻有铭文“秦公作子车用”。此外,还出土了五个鼎,这个意义就很大了。春秋时的陪葬制度是,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由此可见,车氏在当时秦国势力之大。所以秦穆公选择这哥仨陪葬,是要清除大贵族势力,为子孙顺利坐稳王位铺路。
大夫是潜在的威胁,死掉的大夫,才是好大夫。从秦穆公开始,人殉成为历代秦君遏制大贵族的撒手锏。
到了秦穆公的玄孙秦景公死时,直接用天子的规格葬自己,殉葬人数高到186人,殉葬的人有棺有椁,这说明殉葬的人不是普通人。
棺材是盛放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里面放置陪葬品。普通人死后只能用棺材,而死后能用棺椁存放尸体的人,生前必须是贵族。贵族生前级别越高,他死后存放尸体的棺椁数量就越多。
根据礼制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可见给秦景公殉葬的人很多都是大贵族,不然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规格。
为稳固自己的基业,秦王室竟用了这么血腥的人殉。可有时候简单粗暴的方法,却是最直接有效的。
别看晋国在春秋时是第一号强国,大夫执政搞得红红火火,可到头来,大夫的势力发展到连国君都无法控制。晋国就在一无外患,二无天灾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了。
不光大国,就连小国也难逃大夫执政的厄运,孔子天天骂的鲁国“三桓”,只要看国君不顺眼,一联手就能把国君赶走。最惨的是郑国,巴掌大的地方,竟然有七个大贵族架空了国君,数量多得跟葫芦娃一样,人称“七穆”。
这些东方国家的大夫们,真的要感谢他们手上的傀儡国君。如果把他们放秦国,他们不知道要被秦君活埋了多少回,坟头草都不知道长几尺了。
纵观春秋乃至战国,只有秦国国君一直稳坐钓鱼台,紧握国家大权不放手,秦君的非正常死亡率是整个东周时代最低的。但是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秦君把优秀的人才都带进墓里,会导致一个恶果,那就是大夫们不作为、不敢为!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一个大夫,干活干得太好,突然有一天,秦君对你说:“小伙子,干得不错啊,我很中意你啊!”你会吓得浑身发抖,有可能你的半截身子要入土了。因为中意你的秦君死的时候,搞不好会拉上你垫背。
干得好,在秦君眼中就是潜在威胁,因而,作为为君王打工的大夫们,他们不敢工作得太好,也没必要干得太好,自己只不过是个打工的,保命要紧,工作差不多就可以了。
与此相反,晋国大夫为能在晋国获得六卿席位,个个都是摩拳擦掌,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在春秋这个竞争异常惨烈的时代里,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而秦国却完全看不到这一点。虽然人殉让秦君高枕无忧,却让秦国缺乏强劲的竞争力,以至于在秦穆公以后的春秋舞台上,秦国基本没啥戏份,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冷板凳的。
秦国人殉就这么玩了快三百年,到了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小小魏国,就把秦国打得差点灭国。当时在位的秦献公痛定思痛,终于废止了人殉制度,不再这么玩了。各国都在打人才战争,拼命引进人才,给房给钱给官职,只有秦国还拼命地把人才往地里埋,秦国不衰落才怪!
自从秦献公时期废止了人殉制度,广大外国人才开始逐渐流入秦国。如果不废除人殉,这些学富五车的外国友人真不敢来,毕竟人家是怀着升官发财梦的,不是来入土的。
秦穆公醉酒杀“三良”,给后世当臣子的上了生动的一课。君主酒桌上说的话,一定要当真。后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只说了一句:“我明白你们做臣子的并无二心,但是如果你的部下给你黄袍加身,让你当皇帝,你们就身不由己了。”这话把一帮大臣吓得赶紧递交辞呈,他们知道赵匡胤说的不是醉话,要是不交权,鬼知道能不能看见第二天的太阳。
一代霸主秦穆公死了,虽然没能像“齐桓晋文”一样号令群侯,也没有周天子赐予的尊贵称号,可他却是秦国在春秋时最耀眼的一颗星,是他奠定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用孔子的一段话来总结秦穆公的一生吧。
孔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xiè)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国虽然小(其实不小),但是志向远大;地处偏僻,但行为中正。用五张黑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并授予大夫之位,秦穆公与他聊了几天,就委以重任。凭此一点,称王都可以,称霸都算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