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逼上梁山(1 / 1)

明代特务政治 丁易 2059 字 2个月前

上节所述的人民反特务斗争,只是和特务们直接冲突,打击的只是直接加害自身的特务们,在斗争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出要推翻政府的口号,所以只是“民变”,不是“造反”。

但有明一代,人民起义造反的事却是极多,从朱棣时起到朱由检时止,没有一朝没有,而且明王朝的灭亡也就灭亡在这些人民义师手中。这些人民义师起来的原因当然极其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土地问题,此外也有贪官污吏的刮榨、土豪劣绅的剥削等,而特务的压迫,也是其中一项。

本节所述的人民起义则只限于由特务压迫刺激而起的一些,至于起义以后种种情形,与特务无关的,便不再叙述。而不是由于特务刺激起来的起义,就一概从略了。

朱祁镇时福建邓茂七起义,就是由于王振刺激起来的。李贤《古穰杂录》云:

福建参政宋彰,交趾人,与中官多亲旧,侵渔得银以万计,馈送王振。遂升左布政。抵任,计营所费,验户敛之。贫不能堪者,甚为所逼。于是邓茂七聚众为盗,因势而起,遂不可遏。

而江南的人民义师也是以诛振为名。《明通鉴》卷二十四:

(正统十四年九月)巡抚山西副都御使朱鉴上言:“窃见王振乱天下,往者江南寇发,辄以诛振为名。”

朱厚照时刘六、刘七起义,则完全是刘瑾家奴逼成的。《明史·马中锡传》卷一八七:

刘六名宠,其弟七名宸,文安人也,并骁悍善骑射。先是,有司患盗,召宠、宸及党杨虎、齐彦名等协捕,频有功。会刘瑾家人梁洪征贿于宠等不得,诬为盗,遣宁杲、柳尚义绘形捕之,破其家。宠等乃投大盗张茂。

甚至担负讨伐刘六、刘七责任的都御史马中锡也公开说:“盗本良民,由中官贪黩所激。”(104)所以,马中锡便打算招降,刘六、刘七屯德州桑园时,中锡曾亲自和他们会谈过。《明史·马中锡传》云:

中锡肩舆入其营,与酒食,开诚慰谕之。众拜且泣,送马为寿。宠慷慨请降,宸乃仰天咨嗟曰:“骑虎不得下。今奄臣柄国,人所知也。马都堂能自主乎?”遂罢会。

从这段记载内可以看出当时宦官是如何地将人民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而刘宸这位人民义师领袖,洞明客观情势,能够坚定不移地斗争下去,英明果决,也极难得。至于刘宠,则就动摇不定了。

当时另一支人民义师首领赵鐩,也是以诛特务为名的。他攻进泌阳,便首先将刘瑾的大走狗焦芳的家院焚毁,而且掘其祖先坟墓以泄愤。后来赵鐩临刑的时候,还咬牙切齿以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为恨:

芳居第宏丽。其后大盗赵鐩入泌阳,火之。发窖,多得其藏金,乃尽掘其先人冢墓,杂牛马骨焚之。求芳父子不得,取芳衣冠被庭树,拔剑砍其首曰:“吾为天子诛此贼!”鐩后被获,临刑叹曰:“吾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以谢天下,死有余恨!”(105)

朱厚熜时也有宦官激民为盗的事,如嘉靖十一年御史部郭弘化奏称:“广东以采珠之故,激民为盗,至攻劫会城。”(106)

朱翊钧时矿税特务虐杀人民,除了广泛地引起人民的直接打击而外,也普遍地激起人民起义:

奸民以矿税故,多起为盗。浙人赵一平用妖术倡乱。事觉,窜徐州,易号古元,妄称宋后。与其党孟化鲸、马登儒辈聚亡命、署伪官,期明年二月诸方并起。谋泄,皆就捕。一平亡之宝坻,见获。(107)

明代人民起义直接由特务刺激起来的情况大致如上。但若广泛一点来说,从整个明代人民起义的历史去看,则起义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地域最广的都在特务极为横行的时期,或是稍后一点,如王振时除了邓茂七而外还有叶宗留、陈鉴胡、李添保、黄萧养等。汪直时有刘千斤、石和尚、李胡子等。刘瑾、江彬时除了上述的刘六、刘七、赵鐩而外,还有河南的刘惠、邢本恕等,江西的王钰五、汪澄二、罗光权、何积钦等,四川的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魏忠贤之后,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些事实至少说明了一点:特务的凶残和敲诈是使人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把人民“逼上梁山”,特务也是主要的逼的一个!

但本节如若这样全面地来叙述,那就变成了一部明代农民战争史,很少的篇幅绝无法说得明白,所以只得缩小范围,仅限于直接由特务压迫刺激而成的上面的几件,其他的就一概从略了。

(1) 按:《四友斋丛说》也是这样说。唯王世贞《名卿绩记》卷四及《明史·陆完传》卷一八七却说陆完并没有参加,而是他的仇家想借此害他的。

(2) 《明史·吴廷举传》卷二○一、《花当阁丛谈》卷二,均记此事。《明史》较简,《丛谈》与此略同。

(3) 《明史·吴廷举传》卷二○一。

(4) 《涌幢小品》卷十一。

(5) 《明史·李戴传》卷二二五。

(6) 参见:《明史·陈增传》卷三○五,《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

(7)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

(8) 《明史·华钰传》卷二三七。

(9)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10)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九。

(11) 《明神宗实录》作“王佐贤”。

(12)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

(13)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三。

(14)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九。

(15) 《明神宗实录》卷四四○。

(16) 《明史·冯应京传》卷二三七。

(17)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18) 《明史·冯应京传》卷二三七。

(19) 《明史·冯应京传》卷二三七。

(20) 《明史·冯应京传》卷二三七。

(21) 《明神宗实录》卷三五七。

(22) 《明史·田大益传》卷二三七。

(23) 《明神宗实录》卷三五八。

(24) 《明神宗实录》卷三五九。

(25)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

(26)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二。

(27)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四。

(28)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29) 《明通鉴》卷七十二。

(30)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四。

(31)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八。

(32)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六。

(33)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六。

(34) 《明史·梁永传》卷三○五。

(35) 《明史·梁永传》卷三○五。

(36)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37) 一作“葛诚”,《神宗实录》则作“葛贤”。据褚人获《坚瓠集》云,诚自首后,当道以乱民不宜名诚,改名为贤。

(38)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

(39)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40)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41) 《静志居诗话》卷十八。

(42)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43) 褚人获:《坚瓠集》。

(44) 褚人获:《坚瓠集》。

(45) 《静居志诗话》卷十八。

(46)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二。

(47)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二。

(48)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九。

(49)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

(50)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51)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八。

(52)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九。

(53)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八。

(54) 《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六。

(55) 《明史·梁永传》卷三○五。

(56) 《明史·梁永传》卷三○五。

(57) 《万历野获编》卷三十,[滇南宝井]。

(58) 《明神宗实录》卷四四六。

(59)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60)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

(61) 《明神宗实录》卷四四六。

(62) 《明史·陈增传》卷三○五。

(63) 见《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四,《周起元劾税监高宷疏》。

(64) 见《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四,《周起元劾税监高宷疏》。

(65) 《东西洋考·饷税考》卷七。

(66) 《东西洋考·饷税考》卷八,《税珰考》。

(67) 《东西洋考·饷税考》卷八,《税珰考》。

(68) 《东西洋考·饷税考》卷八,[扶袁一骥奏]。

(69) 《明史·梁永传》卷三○五。

(70) 《忠介烬余集》卷一,《福州高珰纪事》附《申详税监变异缘由》。

(71) 《忠介烬余集》卷一,《福州高珰纪事》附《申详税监变异缘由》。

(72) 《东西洋考·袁一骥奏》卷八。

(73) 《忠介烬余集》卷一,《福州高珰纪事》。

(74) 《东西洋考·袁一骥奏》卷八。

(75) 《东西洋考·袁一骥奏》卷八。

(76) 《东西洋考·袁一骥奏》卷八。

(77) 《东西洋考·袁一骥奏》卷八。

(78) 《明史·吴宗尧传》卷二三七。

(79) 《明史·李三才传》卷二三二。

(80) 《明史·吴宝秀传》卷二三七。

(81)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四。

(82) 《牧斋初学集》卷五十,《忠烈杨公墓志铭》。

(83) 戴名世:《戴南山集》卷七,《左忠毅公传》。

(84) 《明史·周顺昌传》卷二四五。

(85) 见于《忠介烬余集》卷四附录。

(86) 《忠介烬余集》卷四,附殷献臣《周氏年谱》。

(87) 《忠介烬余集》卷四,附殷献臣《周氏年谱》。

(88) 《开读本末》,见《忠介烬余集》卷四附录,下同。

(89) 殷献臣,《周氏年谱》的作者,见《烬余记》卷四附录。

(90) 见《周氏年谱》。

(91) 《开读本末》。

(92) 《开读本末》。

(93) 殷献臣《周氏年谱》;《开读本末》;《先拨志始》卷下。

(94) 《启祯两朝剥复录》上。

(95) 《明史·周顺昌传》卷二四五。

(96) 殷献臣《周氏年谱》。

(97) 《明通鉴》卷八十,引“明巡按徐吉揭帖”。

(98) 《开读本末》。

(99) 《开读本末》。

(100) 《明通鉴》卷八十。

(101) 《明史·黄尊素传》卷二四五。

(102) 《先拨志始》卷下。

(103) 顾山贞《客滇述》。

(104) 《明通鉴》卷四十四。

(105) 《明通鉴》卷四十三。

(106) 《明史·郭弘化传》卷二○七。

(107) 《明史·李三才传》卷二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