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5:鼓励孩子参与规矩的制定(1 / 1)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规则制定是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会令他们内心升起自豪感,在执行过程中自然就会认真很多。而且,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父母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父母一厢情愿地制订规则,很可能会违背孩子的意愿,对亲子关系的和谐极为不利。

小熊妈是一名高中教师,经常去学校监督学生上晚自习。

最近半年,小熊的学习习惯变得特别差:从来不主动完成作业,字迹潦草,错误率高。尤其是妈妈去学校监管晚自习的时候,写作业更拖拉,爷爷奶奶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天,妈妈看完晚自习,回到家的时候已经9点了。小熊放学之后这么长时间,刚刚写了预习作业,作文和英语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写。看到小熊贪玩不写作业,妈妈顿时就愤怒了,扬起手狠狠地打在了小熊的屁股上。

看着一边抓紧写作业一边哭泣的小熊,妈妈也有点后悔,忍不住掉下泪来。

第二天早上,妈妈为了让小熊以后不再这么拖拉,便问小熊:“你知道昨天晚上我为什么打你吗?”

谁知道小熊却笑嘻嘻地说:“妈妈,这有什么感想啊?你就应该感谢你生活在中国。如果是在美国,你就犯了虐童罪,是要进监狱的!”

妈妈听了一下子愣住,随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了,必须得改变今后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教育当中,父母、老师往往会习惯性地利用传统的“威”和“势”让处于劣势的孩子去接受、遵守这样的不平等,甚至一切规则的制定和处理办法全部都由父母、老师说了算,根本不允许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他们能做的只有顺从,如果敢说半个“不”字,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叛逆、调皮、不听话……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孩子有权参与家庭规则的制订,即使是父母和老师,也不能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利。于是,周末的时候,妈妈跟小熊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对话,母子俩一起商定了一个关于小熊写作业的规定:每天放学回到家之后第一时间认真写老师留的作业,遇到难题可以暂时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都做完,再做遗留的难题,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标出来,第二天寻求老师的帮助。

规则制定后,小熊根据实际情况,把放学回家之后写作业的科目和时间都做了细分,哪个时间段写数学,哪个时间段写语文……并贴到桌旁边的墙上。渐渐地,小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妈妈再也没有因为学习的事情费过心。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是他们管不了的,包括规则的制定,让他们参与进来只会坏事儿。实际上,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不顾忌孩子的感受,规则就成了一种冰冷的命令。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满父母定下的规则,并进行反抗的原因。不可否认,案例中小熊妈就做得特别好。她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小熊的想法,和小熊一起商定写作业的规则,并且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孩子从来都是规则的被动遵守者和执行者,根本没有机会和资格参与规则的制定。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当今的父母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出来,尤其是制定规矩的时候,鼓励孩子参与进来,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父母这里获得尊重感和自信心,长大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选择、经营自己的人生。

别看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但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制定规矩时父母大包大揽,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且还不利于亲子沟通,更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误会。相反,鼓励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环节,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还能想到一些实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执行规则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中国,很多父母的幼年时期都没有过平等协商的经历,所以教育孩子时,潜意识里就会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让他们跟孩子平等协商,他们总会觉得有失身份和颜面,进而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与孩子平等地协商是所有新时期父母都需要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