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专注力的保驾护航。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专注力是孩子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对其之后的人生影响也十分重大。
明明正在上小学二年级,性格开朗,喜欢上学,喜欢与同学相处。可是,他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上课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说有时需要三五分钟,有时需要十几分钟。所幸老师一般都是在上课15分钟~20分钟时才讲重点,所以明明的成绩自然也不会太差。要是遇到喜欢的课程,明明还能够快点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要是不喜欢的课程,他可能一直到下课都没办法进入学习状态。
班主任老师很欣赏他,觉得明明有潜力,便给明明家打了几次电话。当老师说到明明注意力不集中时,还没等老师把后面的话说完,明明爸就生气了,还没挂电话就开始教训儿子,甚至还说儿子不争气。
明明感觉很委屈。慢慢地,开始变得沉默,脸上的笑容也没有了。上课时,注意力更加不集中,铃声响了也不愿进教室,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
只要一说起孩子的专注力,有些父母就会说:“别跟我提孩子的专注力,一提我就头疼。该说的我都和孩子说了,可是他就是听不进。有什么办法?有时说他,他还跟我顶嘴。”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难道孩子的专注力无法培养吗?
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它没有得到解决。事实上,有时候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父母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如果父母理解不准确,自然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所以,用客观、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缺乏专注力这件事,也许就会发现到底是因为孩子身体缺乏营养,还是不想习惯造成他无法专注于做某件事。
鹏飞是个慢性子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不着急。写作业时,鹏飞经常写着写着就出神、发呆,笔尖指在作业本上,思绪却不知道飘去哪了;要不就是一直咬笔头。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总是能拖就拖,毫无紧迫感。
为了改变鹏飞这个毛病,不管他做什么事情,妈妈都会像个闹钟一样,时刻催着他。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会盯梢似的关注鹏飞,不停地念叨:“你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时间到了我会再过来,要是到时你没有做完,就不要吃晚饭了!”结果呢?作业是准时完成了,可是错误率极高,字迹也潦草。
后来,连妈妈给他安排的家务活也干得不细心了。妈妈以为,这是儿子的默默反抗,便严厉地批评了他,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对。鹏飞急了,委屈地冲妈妈喊:“你既要求我提高速度,又要让我做好,还总是盯着我,刚进入状态你就催,总集中不了注意力。你到底想要我怎么样!”
不停地打扰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做事不细心、拖拖拉拉;甚至还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迫感。对于年龄小的他们来说,手脑协调能力还不够好,即使他们想要快一些,但是手上就是快不了。当他们一边想着“要快”,一边又不停做事时,注意力就被干扰了,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不断地催孩子,只会让孩子陷入紧张气氛,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在安静的环境中专心做事,这样他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一件事上,专注力才会保持得更久。
2015年夏天,我乘火车去外地,在火车上,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不停地将手中的盒装牛奶往地上扔,年轻妈妈捡起来给他,他又扔,持续了很久。周围的人都感觉很心烦,年轻妈妈觉得这样影响别人也不太好,准备斥责孩子。
这时,中铺一个大约8岁的小男孩,伸出头对年轻妈妈说:“阿姨,他想学猴子,像砸坚果一样把瓶盖砸开。”年轻妈妈受到启发,便捡起瓶子转头问孩子:“宝宝,你是想把瓶盖打开?”孩子说:“嗯。”年轻妈妈释然,释然中带着诧异与好奇。
相对于成年人,8岁的大孩子看起来更容易理解2岁左右孩子的想法。试想,如果没有这个8岁孩子的提醒,2岁多的孩子很可能就继续砸下去,也许会被妈妈制止,但他下次还会这样做,直到他认为这个方法确实不能帮他打开瓶盖为止。
一天,4岁的妞妞在家玩多米诺骨牌。她不停地把卡片摆好,但只要手一抖,就会不小心碰坏之前的成果。可是,妞妞依旧继续摆,所有的过程看上去缓慢而有节奏。
出于好奇,我就在旁边观察她但不打扰她,结果她足足摆了七八遍才摆好。看着这些卡片像一条龙一样连锁反应,妞妞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她茫然地环顾四周,感觉像刚从梦中醒来。
妞妞的表现充分说明,当一个人在专注认真地反复做一件事时,不会留意到外界的情况。事情做成之后,就会感觉完成了了不得的任务,充满了愉悦与满足。
一般来说,四五岁的孩子注意力还不够持久,总是不断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可是,一旦碰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便会忘我地投身其中,专注力十分惊人。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去干扰孩子,让他们多经历这样的体验,更有助于他们专注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