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自诩“风清扬”,但因外表和举止,人们更爱称其为“外星人”。马化腾行事低调,虽然没有自诩过是什么人物,但因为专注于“宅”,常在暗处指挥作战而得名“马帮主”。
自古英雄多寂寥,这两位至今还打得不可开交,说明双方都还有待修炼,方能占领业界之巅。从2006年淘宝、拍拍的针锋相对开始,二马的交锋一直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况也是越发激烈。一场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入口而起的“新华山论剑”又在马云与马化腾之间火热展开,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停止。
2013年12月,一阵寒流由北向南扫过神州大地。一时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换下秋装,迎接冬天的考验。气温在逐渐降低,而分别叫作“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两款软件却在逆天气而行。为了吸纳更多用户使用自己的软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使出了相同的招数——打车给补贴,让司机端和乘客端都享受补贴,而且额度高达28元。
“打车还能拿补贴”,这无疑成了当时最新鲜的事情。很多曾经下载了打车软件的用户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以广州为例,2014年,广州出租车起步价10元,起租里程2.5公里。而根据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在2014年1月推出的活动,使用“快的打车”的乘客使用支付宝支付,使用“滴滴打车”的乘客使用微信支付车费的话,乘客可以享受10元打车补贴,即在2.5公里内,打车是完全免费的,比坐公交都划算。在一段时间里,社交圈中经常能够见到好友“晒幸福”,诸如:“今天打车没花钱,真是太赞了!”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吸引了很多没有用过打车软件的消费者。很多市民表示愿意试一试——“反正坐车有人补贴”。
在这股尝鲜力量的推动下,很多业界人士闻到了打车市场的这块蛋糕的香味。“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更是不断升级战术,调整补贴额度,并且配合相关部门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推行补贴政策,双方甚至各出奇招,推出了送“热门游戏顶级道具”“安装就送啤酒”等稀奇古怪的营销方式,只为让自己的打车软件能够走得更远。
“你升我升,你降我降”,从最开始的群雄逐鹿到两家之争,“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争夺战足足打了半年。随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对打车软件的使用进行了干预。竞争渐趋理性的两家公司也开始对补贴的额度进行逐步下调。直到2014年5月17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软件同时宣布暂停乘客端的现金奖励,这场补贴大战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两家之间的竞争却没有结束。仅仅过了不到两周的时间,2014年5月30日到6月5日,高德地图又与快的打车联手,推出了“打车用高德,最高返50元话费”活动,掀起新一轮补贴热潮。看来,明争暗斗的打车大战还要持续一阵子。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是“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这两款软件背后的推手——马云和马化腾心中所想的道道儿,行业内的许多大佬也直呼看不懂,并且表示不看好:对于一个撑死了只有几百万市场份额的业务,马云和马化腾为什么要往里砸数亿的资金呢?这是一场土豪之间的炫富战吗?
当然,也有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是在抢移动支付的入口。移动支付为什么有入口?这是由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消费特征所决定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走进千万消费者的手机终端,而手机也就成了顾客消费的一大端口。例如: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用手机直接交纳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利用手机购物网站进行日常消费,使得消费的发生地由早期互联网时代的电脑边变成了手机旁,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消费的自由性。很多商家也嗅到了这一商机,纷纷推出支持手机支付的应用端,并一改以往的优惠促销形式,以手机优惠券取代传统的纸质优惠券。“凭码消费”让更多顾客享受到了消费的便捷,因忘记带券而不能享受优惠的情况大大减少。
打车软件的火爆,其实主要是因为打车软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移动支付环境,并且有效地打通了打车者与出租车司机之间信息不互通的壁障,为急着打车的乘客提供了方便。另外,打车软件的支付具有“支付资金少、过程标准化、支付频率高”三大特点,这些特点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吻合,因此打车软件能够成为人们的常用软件。
正如许多人猜想的那样,马云和马化腾是“醉翁之意不在车”,而是背后的移动支付市场。早年有门户网站之争,最后门户网站的入口被新浪抢到了;之后又有搜索引擎之争,最后搜索引擎的入口被百度抢到了。如今有了移动支付之争,两个都不缺钱的大佬自然要火拼一番,谁在这个时候退让,就等于谁将未来的市场拱手让人。
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也非常庞大,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257.83亿笔,金额1075.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29.46%。
在一块如此庞大的蛋糕面前,马云和马化腾纷纷表示“不差钱”,并且摩拳擦掌,准备继续“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