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1)

1.举止彰显内心,展现身价

举止是一种无声语言。优雅的举止是言谈的辅助,不仅在与人交往中起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创造“身价”;不良的举止积习下去,很容易养成坏习惯,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在社交场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切勿忽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世界艺术大家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心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而这面目、姿势和动作,便是“举止”。有风度的举止是高贵的,是自抬身价的。

相由心生。风度,是悄无声息声地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洋溢着的最美好、最自然的举止。不是说有风度的男人就多么英俊潇洒、多么令人倾慕,有风度的女人就多么楚楚动人、多么让人神魂颠倒。风度,只不过一种源于内心、现于举止的潜在魅力所在。

内心的深度、丰富优美的心灵、精神生活的充裕,是内心世界的某种形态如此强烈地反映在举止上的一种现象。有风度的举止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的举止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浅薄和低俗……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与人的碰撞、物与物的摩擦,这一切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心灵终日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多元化的生活中颠沛流离,时常感到疲 惫和倦担那么,我们该去何处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呢?

每一颗心都应当有一块只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它或许是可以让我们释放压力的练歌房,或许是煞费心机的麻将桌旁,或许是五光十色的电视机银屏……

感悟山水、体察物性、开阔眼界。历史上有多少才子佳人选择这种方法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气势与风度!中国古代文坛巨匠苏轼评论周瑜如是说。一句诗词,竟让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两个英俊潇洒的人!这是为何?二人的风度使然。苏轼横溢的才华、深厚的文学底蕴、开阔的视野、纵情山水的性情不禁从诗句中显现,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豪情万丈的才子……而那位集羽扇与纶巾于一身的周瑜更是“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俨然一派古典中国的“贵族气质”!一个能让苏轼佩服的潇洒志士跃然纸上……

倘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将周瑜想象成一个不识文字、不懂风韵、言谈举止缩手缩脚的草包……那么,还有什么“风度”可言?苏轼又有什么理由羡慕周瑜?又何必自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酸楚……

无论是仕途失意的苏轼,还是官场得意的周瑜,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多么不同:可以阔达,可以高尚,可以寄情山水,可以随遇而安,千人万面,不可统一要求。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举手投足间的优雅。

吕蒙当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吕蒙从此开始学习,发愤图强,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住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且举手投足间有了几分翩翩君子的风度,武夫的粗犷不再,这着实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这便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

人生百态。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便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善良、道德、宽厚、责任、灵慧……这些美好的东西综合体便是人的品位。当一个人所占有的关于美好的形容词越多的时候,这个人就越是一个翩翩君子,抑或一个窈窕淑女。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追求美好。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并且必须让自己变得有风度一点。言谈举止,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而对于我们来说,举止决定身价。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些豪门为何对举止修养如此重视、为何一些皇室贵族对穿衣戴帽的礼仪如此费心了。

要想活得有品位,让身边的人忍不住亲近,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文素质,摆脱器物层次的文化对人性带来的异化。 保持风度有时是一种城府,是一种“高姿态”。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甚相同,对生活的态度大相径庭。但只要时刻留心举止,总不会有什么差错。

只需使用这样的小心计,“众星捧月”将不再只是奢望。

愿你我能时时沐浴在精神的世界里,时时感受深度与内涵带给我们的阳光,让我们的举止在得到寄托的同时,也得到重塑!

2.“玩转笑脸”有心计

据说,忧郁者与智者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忧郁者:尊敬的人间智慧者,告诉我吧,如何才能让我跳出忧郁的深渊,在欢乐的大地上尽情玩耍?

智者:请学会微笑吧,向所有的一切。

忧郁者:可是,我为什么要微笑呢?我没有任何微笑的理由呀。

智者:当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时,不需要任何理由。

忧郁者:那么,第二次微笑呢?以后我都不需要任何理由地微笑吗?

智者:以后,微笑的理由会按它自己的理由来找你。

于是,忧郁者走了,他要按着智者的指引,去寻找微笑,去付出微笑。

半年过后,一个快乐者来到智者面前。

他告诉智者,他就是半年前那个曾求教于智者的忧郁者。

现在,他的脸上阳光灿烂,充满自信,他的嘴角,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

“现在,你有了微笑的理由了吗?”智者笑问。

“太多了!”曾经的忧郁者说,“当我第一次试着把微笑送给那位我曾熟视无睹的送报者,他还我以同样真诚的微笑时,我发现天是那么蓝,树是那么绿,送报者离去时哼着的歌是那么动听!

“当我第二次把微笑送给那位不小心把菜汤洒在我身上的侍者时,我收获了他发自内心的感激,我似乎看见了人与人之间流动着的温情,这温情驱散了我内心聚积着的阴云。

“后来,我不再吝惜我的微笑,我把微笑送给街边孑然独行的老人,送给天真无邪的孩子,甚至送给那些曾经辱骂过我的人。我发现,我都收获了高于我所付出几倍的东西,这里面有赞美、感激、信任、尊重,也有某些人的自责和歉意。这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啊,它让我更加自信、更加愉快,也更加愿意付出微笑。

“最后,我竟然发现,那些人也渐渐地向我微笑,我们似曾相识。”

“你终于找到了微笑的理由”,智者说,“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

他们相视而笑。

……

多么美好的结局,多么美好的故事。足见微笑是多么的神奇!它会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亲切感、熟悉感。

你想在平凡之中出众吗?你想给身边的人一个热心诚恳、活泼开朗的美好印象吗?你想在朋友中变得与众不同吗?

扬起一张可爱的笑脸吧!无论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究竟如何,保持微笑永远是最佳表情。

微笑,是一捧阳光,可以洒在每个人的心底。她没有国界、没有宗教、不分种族。它是一句世界语,人人会之、用之。它是人类最最基本的动作。像一杯咖啡,它让我们在严严冬日里取暖;像一片薄荷,让我们在烈烈夏日里感受清凉。就像某位哲人说的:“只用微笑说话的人,才能担当重任”。当我们与不熟悉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首先会关注到的是他(她)脸上的表情。不难想象,如果那个人脸上盘旋着浓浓阴云,你的心情会如何?你对那个人的印象又会是如何?反过来想,如果你想给身边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你的选择是什么?

是的,保持微笑。

你是否会在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心烦意乱?是否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和身边的人吵得不可开交?是否会因一点利益而斤斤计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忘记了微笑。

微笑,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孕育着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再没有什么比保持微笑更具魅力了,它让身边的人忍不住想要接近。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他的作品《你的微笑》中写道:

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面包

可以拿走我的空气,可是

别把你的微笑拿掉。

这朵玫瑰你别碰它,

这是你的喷泉,

甘霖从你的欢乐当中

一下就会喷发,

你的欢愉会冒出

突如其来的银色浪花。

……

每当我用疲 惫的眼睛回顾,

常常会看到,

世界并没有天翻地覆,

可是,一望到你的微笑

冉冉飞起来寻找我,

生活的大门

一下子就都为我打开。

……

微笑的力量竟是如此神奇,竟可以冒出银色的浪花、可以开启生活的大门……有人说,微笑的女人最美丽。而实际上,微笑的人最美丽。

生活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其中难免有让我们伤心落泪的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选择微笑。选择微笑便是选择坚强。它不仅仅是轻轻扬起嘴角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你拥有了面对一切、淡定地接受一切的力量。威尔科克斯曾说: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未来的岁月里,风风雨雨在所难免,但心灵的花蕾上,总是闪烁着自信之光。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教授詹姆士对人的微笑注解道:“面带微笑的人,通常对处理事务,教导学生或销售行为,都显得更有效率,也更能培育快乐的孩子。笑容比皱眉头所传达的信息要多得多。”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里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卡耐基并没有愤怒,而是一直安详地站着,脸上挂着微笑。等到那个人发现卡耐基就在他旁边的时候,他感到十分尴尬,于是想要从人群中穿出去。而卡耐基却微笑着走到他面前,亲切地与他握手。后来,他们成为了挚友。这便是微笑的力量。

培养一个友好、真挚、楚楚动人的微笑,它不仅表明我喜欢你,而且也预示着“我想,你也一定会喜欢我”。为此,善于交际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微笑。

为什么不在要去上班的时候,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微笑着道一声“早安”?为什么不用微笑跟大楼门口的警卫打招呼?为什么不对地铁的检票小姐报以微笑?为什么不在到达公司时,对那些以前从没见过自己微笑的人微笑?

一张笑脸是最好的礼物,它价值连城,却不花费一厘钱。它使赠送的人心情愉悦,同时使收受的人变得富有。微笑是心灵无声的问候,微笑是彼此的真诚默契。

播种就会有收获。那么播种微笑呢?我深信,当你微笑面对生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也会向你微笑。当每个人都可以“玩转笑脸”,你会发现,生活,就是美丽的享受!

今天,你微笑了吗?

3.举止心计中的三宝——寒暄、点头和握手

说到从举止看身价,人们眼前便会出现一位举止典雅的淑女,或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一举一动,高贵的神韵倾泻而出。这一瞥,便永远逃不出我们的记忆。其“身价”也在这一言一行中倍增……良好的礼仪风范不仅可以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自身的良好修养。它在体现一个人的“身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职场中最为重要的三种社交礼仪。

※寒暄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倒屣相迎”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亲,文史、辞赋、音乐、天文无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将,人称“人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但他从不摆架子,从不傲慢,很善于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由此便有了“倒屣相迎”之说,借以比喻对朋友的热情与诚意。

以热情有礼的态度迎接客人或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上司,会让他们有“宾至如归”之感。

平时上下班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些或熟悉或面生的领导,遇到在一个院子或一个大楼上班的同事,如果仅是擦肩而过,点头致意便可以,但是如果身处一个电梯,避免不了地就要微笑而寒暄。寒暄,亦做“暄寒”、“暄凉”,指见面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寒暄,是在与他人相遇、交往、沟通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相互问候的一种礼节语言形式,是人们生活必备的能力。小区里,大嫂大娘们见面可以家长里短;生活中,哥们义气可以表现为抱着脖子搂着腰。

它通常 被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使用,在谈话进入主题之前一般应适度寒暄。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而不见,不置一词,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司马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司马迁拿吴福当人,吴福也很尊敬司马迁。在宫中只有司马迁跟吴福见面时很认真地寒暄,吴福就觉得司马迁是个正直的人。后来,汉武帝要杀司马迁、诛灭司马氏时,是吴福救了他,司马迁才逃过一死。”

为什么司马迁要和吴福“寒暄”呢?文中说得明白:因为“司马迁拿吴福当人”。那么,为什么拿人当人就需要与之“寒暄”呢?

因为他尊重了寒暄的起码要求——“尊重他人的存在”。

寒暄常用于相识、相知之人,但并不是说不相识的人之间就不能用。如果在被介绍给他人之后,跟对方寒暄几句,是可以表现出殷切、乐于与对方交往的情绪的。反之,如果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却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对方如果与你寒暄,而你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寒暄的用途很广,还可以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诚意与亲近,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他结交之意。因此,如果在与他人见面之时,你想给对方留下亲切热情、开朗善谈的印象,正确地使用寒暄语,是你最好的选择。

寒暄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

招呼型:

不同于一般人的打招呼,而是将一日未见如隔三秋式的情感注入其中,“好久没见了,你近来怎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等等。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

问候型:

多日未见相互问候,既可问候友人的身体健康、处境、前途等,也可问候其家人的状况以示关怀。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你气色不错”、“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在忙什么呢”等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听话人则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做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只不过是一种交际的媒介。如果用得好,能密切关系,增进友谊。

关切型:

也称为“关怀型”寒暄。如询问对方本人、子女、家庭、事业的进娶成败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例如,“最近身体好吗?”、“来这里多长时间了,一切还习惯吗?”、“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吗?”、“生意好吗?”……

触景生情型:

触景生情型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如早晨在家门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吗?”在食堂里问:“吃过了吗?”在图书馆或教室里问:“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夸赞型: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天性曾作过如下论断:能够使人们在平和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幸福人生的最简单的法则,就是给人以赞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意和赞美。 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张,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张会很高兴。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说:“老李越来越年轻了。”老李也会很高兴。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寒暄类型,只是适用于原本相识相知的人们之间的用语,亲切具体。初次见面的寒暄也分几种类型。

言他型:

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话,可以打破尴尬的场面。言他型是初次见面较好的寒暄形式。

攀认型: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友”关系,如“同乡”、“同事”、“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次见面时,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三国时,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这短短一句话,就奠定了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攀认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汉,跟您这位武汉人可算得上同乡啦!”“您是研究药物的,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咱们可算是近亲啊!”“噢,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从感情上靠拢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

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如“久仰大名!”、“您的气质真好!”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获益匪浅!”、“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我们所提倡的寒暄要求以“谦语”当先。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熟人之间的寒暄尽可随意一些,但绝不能涉及人事、涉及他人、涉及收入状况,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是最保险的。选择和谐的、与自身价值融洽为一体的语言是非常 必要的。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那就是画蛇添足,大可不必。

另外,寒暄的话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 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吃了吗?”其实质意思就是“您好!”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搭话”……从而引起误会。

有个相声,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吃了么”这句话与人问候,甚至与刚从公厕出来的熟人也是这样,结果引起别人的反感。虽然这比较极端,但它正说明了使寒暄语要注意特定的环境。

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会使气氛变得融洽,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正式交谈。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使用寒暄语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对象与环境。

如果你是下级,一定要态度谦逊而恭敬地先问候上司,但是不能随便问候。 比如,不能问领导最近的身体状况。下属问上司,旁人听了都会觉得很奇怪。如果领导有病,大多会讳疾忌医,不愿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提起;如果没有病,你这样问候,似乎是他有病,所以会很不痛快。再比如,也不能问人家老婆孩子怎么样。同样地,那也是上司关切下属时能够“寒暄”的。再有,也不能问及上司的朋友的状况,因为你说不准领导对那些朋友的真实想法。更加不能问的就是人事关系、上层秘密问题,这些是官场上**的东西,谁也不敢妄言。那么,说了这么多不能问的,想必你一定要问:能说什么呀?

其实,只能问候的就是一句话:“领导最近忙吧?”注意!是“吧”而不是“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一个“吧”和一个“吗”的区别也很大。前者带有肯定和巴结的意思,觉得领导一定很忙很累的,似乎问候中有着关心的意思,让领导觉得你比较贴心。如果用“吗”,那就含有居高临下的味道,似乎随意地询问,让领导心中不快。

如果你是上级,那么遇到下属的时候,要温和地微笑致意,不能够主动“寒暄”。因为那会使自己“掉价”。待下属问候之后,可以显得亲切地、无比关怀地寒暄几句:最近怎么样,工作忙么?如果知道下属的姓氏,一定要加上“辛”,下属觉得上司日理万机竟然还认识自己,一定会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倍觉亲切。如果你还了解对方家庭的一点情况,就可以显得随意而关切地问问:“你母亲最近身体怎么样呀?”“孩子上学怎么样呀?”等等。这样的情形一定会让下属感激涕零了。

※点头

过去,官场上见面是磕头,现在职场见面是点头了。头微微向下一动,表示允许、赞成、领会或打招呼。这,便是点头。“点头”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永恒的有趣的风景,只是大家没拿它当回事,熟视无睹罢了。

平时上下班途中、走廊里、电梯上,熟悉、不熟悉的面孔都很多,对于熟悉的人,彼此握手,寒暄两句,问问近况,说说天气,也就过去了。有些似曾相识但又不熟悉的,相处在狭窄的走廊里、电梯中,沉默不语总不是一个好的处理办法。但是相互寒暄,似乎又了解不多,问候不当,反而惹来麻烦。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微笑着轻轻颔首,既是打了招呼,又显得合理得体。

点头的学问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不是人人都会点头的。

职场上的“点头学”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点得过于频繁,显得自己过于讨好领导、巴结领导,只是顾着去点头,而不是认真地去听领导的指示。其次,不能很长时间不点头,让领导觉得你似乎不认真,开了小差,并没有真正注意领导讲话。还有就是更不能不点头。你要是一直不点头,领导就会觉得你对他有看法,对他的讲话存有不同意见,便会影响到领导的讲话情绪。

中国人很喜欢以“点头”来回应对方。 别小看“点头”这个简单的动作,个中学问很大!中国人的“点头”有很多含义。点头不仅代表“我同意”,还可以代表“不认同”、“反讽”,甚至可以代表“我听到了”而已。

而一样是“点头”,究竟代表哪一种意义,这可得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大致说来,越老于世故的人,越让你难以解读他的“点头学”,除非你能持续不断地追踪、拜“读”下去。

※握手

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玛丽在当推销员时,有一次,销售经理召集他们开会。会议结束时,大家都希望同经理握握手。玛丽排队等了3个小时,终于轮到她与经理见面。经理在同她握手时,甚至连瞧都不瞧她一眼。经理用眼去瞅她身后的队伍还有多长。善良的玛丽理解他一定很累。可是,自己也等了3个小时,同样很累呀!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玛丽暗下决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有人排队等着同自己握手,自己将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不管自己多累!

她后来多次站在队伍的尽头同数百人握手,常常持续好几个小时。无论多累,她总是牢记当年自己排那么长的队等候同那位销售经理握手时所受到的冷遇。如有可能,总设法同对方说点亲热话——也许只是一句,如“我喜欢你的发型”,或“你穿的衣服多好看呢”。她在同每一个人握手时,总是全神贯注,不允许任何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这样握手,使数百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她的公司就这样成为了世界上的知名企业。

握手是一种礼节,是人际交往的必备动作,代表着一种友好的情感。在现代商业社会,见面握手是最基本的礼仪,它貌似简单,其实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礼仪细则,能否“正确”地行握手礼呢?

当你跟对方握手时,目光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以表示你的专注和真诚。切不可一面跟对方握手,又同时东张西望,这样显得对对方不尊重;也不要注视对方的其他部位,而降低了对其本人的热情。

另外,握手是应该有先后顺序的。在介绍人的时候,标准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后,即地位高的人后介绍。握手的标准化做法则恰恰相反,我们称之为位高者居前。主人、年长者、妇女也应该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的人以及男士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要微笑致意。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只握一下妇女手指部分,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对握手的学问似懂非懂。见面握手时要“该出手时才出手”。一般来说,先伸手的一般为长辈、身份较高者、女士、主人等。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场合见面的握手礼仪尤其要注意。举个例子,有两个人在社交场合见面,别人介绍这一位是先生,那一位是小姐。那么两个人愿不愿意聊天、愿不愿意认识、愿不愿意换名片,都应该是由小姐决定的。小姐若不想认识这个先生,她跟他笑笑:“你好!”寒暄一下就过了。如果先生要上去高攀:“您在哪儿高就啊?给张名片吧!能跟你认识吗?”那叫做不自觉。但如果此时小姐跟他握手,则说明她接受他了。下面的话题可能就跟进了:交换名片,留个电话,以后有机会再约一约。切记:如果要握手的话,一般规则是由女性先伸手。当然,假如你是一个女孩子,万一碰到一个男同志不太自觉,他先伸手了,也别让他伸出来的手回不去,否则他会非常尴尬。

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的情况,比如对方可能没有注意到你伸出去的手,或者根本无意与你握手!在前一种情况下,你只要微笑着收回你的手就可以了,虽然有点尴尬,但这种情况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后一种情况则让人不可原谅,在现实生活中也十分少见。但是如果你真的遇到如此无礼的人,不要生气,有风度地收回你的手吧,因为你不必在意一个不值得交往的人。

“礼”,是以得当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是内心的尊重外化于形表,从许许多多的典故里我们了解到,礼仪礼貌是现代人进入主流社会的一张镀金名片。对他人没有足够的尊重或是对礼仪规范知之甚少都会被人看做“不懂礼数”,所以要想成为一个能够“以礼服人”的有识之士,真的要好好地学习一下。而寒暄、点头和握手,便是礼仪课程的重中之重。

4.鼓掌是对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鼓掌,俗称拍手,可以表示高兴、表示欢迎、表示欣赏、表示赞许、表示满意、表示鼓励及支持或者感谢。同时,它也是自我振奋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它只是机械的、无意识地拍打,表达的仅仅是对周围气氛的一种呼应,而不是大脑的理性思考。这个动作从何时起开始成为人类约定俗成的沟通表达方式已难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在沟通中使用的最多的行为语言之一,便是鼓掌。它是如此重要又是如此普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鼓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程序;如今,它已经成为公众场合最为常见的集体运动。

鼓掌不但是一种技能,而且还是一门学问。可不是想鼓就能鼓的,也不是不想鼓就能不鼓的,那得看场合、看需要,看谁在台上表演……一句话,在特定场合,作为观众的两只手掌不完全是属于你自己的。

日常的活动中,少不了鼓掌。但是,就是这样仅用双手合并就这么一“拍”、看似人人都“精通”的事儿,却并不像眼睛看到的这么简单。不是人人都能去鼓掌,也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鼓掌,更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鼓掌的。鼓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象征,有真有假。喝彩的分量和诚意也有大小之分,真诚的鼓舞可以消解误会,消解嫌疑,消解无所谓的争执和愤慨。

鼓掌大多发生在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例如,会议中、领导或是嘉宾讲话时、演出中,等等。换句话说,鼓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有规矩的。军队中的鼓掌就是要求非常严格的:7下——清脆不拖拉。从一个人是否了解是不是该鼓掌、掌声大孝时间长短、热烈与否……这些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礼仪与修养。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大型会议上,人员众多。

这时你只不过是众人中的一个,不会引人注意,那么是不是该鼓掌、掌声大孝时间长短、热烈与否等这些,你尽可以随心所欲。

第二,如果是小型会议上,与会者不过是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那么无论讲话者还是领导者都近在咫尺。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认真、带劲儿、用力、真诚地鼓掌,充分表现你对讲话者的支持与赞同,以及对领导者的尊敬与爱戴。如果你能够成为“领掌”的人,那就最好不过了。这种最大程度地给予讲话者和领导者支持与肯定的必要的礼仪和程序是最好的制造“好感”的机器。

第三,表演舞台下的你,作为一名观众,更要深谙鼓掌之道。可以鼓得多一些、用力一些,但切记不可喝倒彩。因为那是最无知、最没有素质的表现。

第四,如果你作为一个领导者,那么鼓掌就要见好就收。万万不可鼓得过于热烈。那样的话,即便不给身边的人留下没有见过世面、肤浅不成熟、庸俗无知的印象,也会降低你的威信,被认为是一个官场上修炼不足、不够深沉、城府不深的人。散淡一些是无妨的,因为毕竟是领导,领导就应该有领导的样子。这样说并不是有悖于“平易近人”这一好领导的“准则”的。想象一下,如果国家领导在表彰群众时,一边鼓掌一边点头哈腰的,这位领导还有什么威信可言?简直就是个笑话!所以说,是领导就理所应当地要拿出领导的样子。这样才能赢得手下的信任与尊重。领导者正确的鼓掌方法是:节奏偏慢一些,既不鼓得很响、也不要不响,时间不可以太长、但不能只有两三下,眼酝笑意,目露慈善,目光要在扫视大家后盯住演讲者,频率要低,双手有力、有节奏地相互拍击。这样鼓掌的领导既不失威信,又赢得了尊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五,如果是普通的在职人员,那么鼓掌就与领导方法截然相反:节奏要快,掌声要响,时间要长,频率要高,双手要用力,眼中最好能流露出那种“难以掩饰”的尊重崇敬、拥护爱戴、欣赏折服的眼光……越是人少范围孝越是在领导眼皮低下,越是要显得无比热烈,越是要将自己的忠诚表露无余!就算你恨透了眼前的这位发言者、鄙视透了你的领导,也要把这表面的功夫做得天衣无缝。得罪领导,对你来说,只是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职常哪有寄人篱下却不低头的道理?

曾经听到过来自《京华时报》上的一则笑话。

女儿喜欢听故事,我们时常告诉她,听完故事要鼓掌。

昨天晚上,我刚讲一个故事,女儿问:“妈妈,故事讲完了吗?”我说还没讲完呢。女儿听得非常认真,过了一会儿,又问:“妈妈,讲完了吗?”我说快讲完了。女儿不吱声了。

又过一会儿,故事仍未讲完,女儿已急不可待,再问:“妈妈,故事讲完没有呀?”我说:“你急什么呀?是不是不感兴趣?如果不想听了,那么我的故事就算讲完了。”只见女儿终于一身轻松,高兴地鼓起掌来。

这则笑话很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是需要掌声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鼓掌的场面是壮观的,是热烈的和诚挚的。人们不用华美的词句去讴歌它,它自然会光芒四射。掌声,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鼓励,它会使人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会真正使人有一种尊严和自我永远向上的信心,同时,掌声也是对一个人的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有一个场面很让人感动:有一家知名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大家都显得很紧张。其中有一位求职者当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竟然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引得现场观众和评委们也跟着鼓起掌来。有人为这位年轻人的气度折服,断定他一定会中眩果然,节目进行到最后,企业代表和评委们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这位善于为别人鼓掌的年轻人。

掌声送给别人,不是在阿谀奉承,更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可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能耐。

三国名将周瑜,少年英俊,儒雅而多谋善断。20多岁便当起了东吴的主帅。但他心胸狭窄,气量很小,刚愎狭隘,骄而好胜,不能容人。赤壁之战,他抗曹操最坚决,但又极力与诸葛亮暗斗,表现出他复杂的心理状态。他对才能胜于他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多次暗藏杀机,要下毒手,而每次又都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他禁受不住失败的打击,终于在多次气愤之后,被剑所致的伤口迸裂,含恨死去。临终前,他还怨恨老天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

心态健康的人应该知道,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之处的人才更有可能接近成功!

鼓掌,在很多时候是在展现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人生处处是学问。鼓掌事小,事关者大。 别吝惜掌声,为别人喝彩,更为自己!

5.不同场合时,走路也要用点“心计”

有人讲,人的一生就都应是在行走。这样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但是,芸芸众生,绝大部分还是和敲钟和尚一样,不能意识到脚下始终有一条路而下意识地迈着步伐。

每个人呱呱坠地,首先学习的就是说话和走路。人人都知道说话的学问很大,却通常忽略了同样重要的走路。

每一年每一天,世界各地的国家以及地方各级都有重要的会议召开,领导人鱼贯而出,或鼓着掌、或点着头、或挥着手、或信心十足、或微笑示意……表面看似乎是轻松随意、漫不经心的,然而谁走在前、谁走在后,谁走在左、谁走在右,谁比谁快几步,这里的学问很深,不能因为你身材魁梧、腿长步大,就可以大步流星、跑到前面;前面的人就算是“三寸金莲”、半天一步,后边的人也要小步跟随,亦步亦趋。

难道人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我们就连道儿也不会走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要说的是,怎样把道儿走好。这就涉及了走路的心计。

走路都有心计?也许朋友们对此会感到奇怪:这未免也太牵强附会了吧?学走路不过是咿呀学语的婴儿的事情,对于我们成人,还有不会走路的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便我们中间的许多人会走路,但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忘记了走路。他们刚开始是不想走,后来是不能走,最后慢慢就变得不会走路了。

学走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路”。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谓走路,顾名思义,就是直立在路上行走。走路,并不是一件小事。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著书立说,提出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会直立行走和用手劳动的著名论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我们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于天地之间,辛勤劳作,才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社会是个大戏台。这个台子上的人多了去了,形形色色。台面上唱的唱、跳的跳、走的走、笑的笑。没人能从社会——这个大戏台上结束演出。你的“道行”到底有多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即可通晓。是的,走路也是有心计的,从一个人走路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走路跟年龄、性别、性格、心情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联系。由走路就可以对一个人稍加分析:昂头走路的人性格开朗,低头走路的人心计多。从步长就能看身高,步长与身高成正比;从步频就可以看性格和心情,同一个人,开心和难过时的步频一般不会相同;大街上一溜小跑的肯定是有急事,悠哉游哉的那是遛弯儿或逛街;走路时的小动作能看出一点他(她)的心理状态……一言一行,学问万千。还真别说,走路也是颇为讲究的。我们也是可以靠走路来向身边的人传达信息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你是社会中的一员,那么就必须学会“走路”。作为一名普通职员,在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的时候,你要跟随其身后,既不能紧贴、也不能落得过远。自己千万不能腆着肚子、踱着步子、气势轩昂,那样就会抢了领导的风头和气派。也不能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远离领导,在旁边无所事事。自己要时刻准备着当领导转头询问情况的时候,就能够凑上去答话。要伴随领导左右,走得殷勤,走得小心翼翼:领导大步流星,自己就碎步跟上;领导悠哉缓步,自己就要显得谨慎谦恭、身体前弓。总而言之,就像你怎么走、快慢曲直,完全取决于领导。要走出对领导的尊敬和拥戴之情,走得不争风头,不抢镜头,不挡光芒。

如果作为领导的你要到基层去检查工作,那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走路。要走出气势,走出架子,走出信心。在宽阔的场地上要大步流星,摆动双臂快速前行,显得负责任又干练;在车间或是田间,要走得缓慢而耐心,走的同时还要多看、多听、多问、多微笑,显得自己认真细致和一丝不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群众或员工寒暄几句、拉拉家常,即赢得爱戴又了解了情况。另外,还要多走走山路、多转转羊肠小道,配上一些感人肺腑的感慨话语,显得自己亲民爱民,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间。

平时的走路依旧不能不重视。走路时最好不要频繁回头,更不能东张西望,因为,那样会显得你闲散。也不能走得过于快速,那样显得不庄重、不成熟。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我们面前的路有千万条。会走这条路,不见得明白另一条的学问。走路的经验重要,但迷信经验又很危险。学走路,还要识路。 比如官路、学路、商路等。每条路有每条路的特点,每条路有每条路的窍门,因此要走好每条路就要时时关注脚下的路。走上一条路,就要守一条路的规矩。看清各种红绿灯的限制,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不变的真理。市场经济环境下,每条路上都有**,每个路段都有岔道。特别在官路上,风险高,速度快,不一小心就会忘乎所以,利欲熏心;现在的商路上,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也需要特别地在意。至于其他地方,大路小道,各有各的说道,要走得自在坦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今天看到自己不会走路并不是什么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在今后的路上走得平稳、走得优雅,走向正确的仕途。

6.知晓他人行为举止有“心计”

(1)轻易点头是想拒绝你的要求。

当我们向别人提一个要求时,对方还没听完就说自己“知道了”,其实最后并没有帮助你。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对你的性格、目的所知不多的人,对你的请求显示出闻一知十的态度,通常是不想让你继续说下去。我们试想,当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时,总是有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该怎样做。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解释就是要么他不愿意帮助,但只是出于礼貌而不采取直接拒绝你的办法;要么他没有听懂你的意思,而他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听懂了。

所以,当你听到对方轻易答应时,不要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而认为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其实,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目的没有达到,要清楚该改变一下方式了。

(2)不断向你提问是为了阻止你的提问。

当与人接触时,如果对方不断地问你问题,并且不给你提问的机会,你要知道,他可能有某件羞于让人知道或怕别人提及的事。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人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为他现在非常担心别人问他的工作情况。他以前的职位让人羡慕不已,而如今换了一个公认的“瘦差”,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整天担心别人问及他的事,如果与人接触,只好变得很热情,不断地问对方现在情况怎样,目的只有一个,不给别人问自己情况的机会。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健谈都是想积极地表现自我,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是纯粹想开口讲话,或是善辩的表现,有时仅仅是为了阻止话题的继续展开或掩饰自己尴尬而施放出来的烟幕弹。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记住,当与你交往的人突然间变得健谈起来,或者不断地向你提出问题时,你就不要问对方的事了,该是换话题的时候了,否则,你会成为不受对方欢迎的人。

(3)谈话速度加快可能是由于心中的不安。

说话速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如果在平时说话速度就快,可能是能说会道的表现,但是,如果平时说话速度不快,而此时速度突然加快,则反映出他现在的心态有不安感或有紧张感。

社会心理学家曾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个男人在外拈花惹草后,如果他觉得这可能会对不起他的老婆,他往往会突然对妻子滔滔不绝地说许多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深层的心理有不安感时,说话速度都会快得异乎寻常,其目的就是自欺欺人,缓和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一次,某学校的教导主任去检查学生纪律,发现有学生自行离开实习岗位,教导主任就请那些在岗的学生转话给离岗的学生,要他们去她的办公室。这些同学来了以后,教导主任发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就是他们跟她讲话的时候,语速都很快。由此她知道,这些学生们是害怕被处分,心中不安,希望她能够原谅他们。

(4)过分热情是表示拒绝的信号。

对人热情本来是美德,但如果一个人对你过分地热情,你可要注意,他可能要拒绝你的要求或建议。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防卫机制,我们称之为“反向形成”,意思是指想法和行动有相反的表现。 比如一个人对一个异性感兴趣,但可能对他(她)特别地冷淡;对一个人特别地憎恨,但表现出特别地友好。

有这样一个事例:

小李有一位推销保险的朋友,要他买一份保险,但是他已享受国家的有关政策,所以买保险对他来说是多余的。但这位朋友与小李关系很好,如果拒绝对方,可能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为了不让朋友感到难过和自己尴尬,他表现出特别的客气,还拿出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礼品送给他。目的就是一个,为了掩饰不买保险的尴尬心理。

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种心理现象,以为自己被对方所接受,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了试探对方的热情是真诚,还是演戏,有时要不露声色的改变话题进行观察。

(5)表现粗鲁无礼的人可能没有自信。

当一个人不自信时,会出现两种反应:回避社交或者用粗鲁的方式拒绝你对他的了解。

一次,一批学员外出进行自信心训练,训练项目要求学员把一些资料给路人。但很快一些学员就说:“当我非常礼貌地把资料给他们时,有些人连头都不回,也不正眼看我们一眼,有些甚至把资料扔掉,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人自己心中没有安全感。他们或许在想:这些东西给我们干什么呢?是不是诱我上钩?还是不搭讪为妙,要不太麻烦了。我们自己有时候走在路上碰到这些事,可能也会这样做。

在生活中,凡是越自信的人,越有本领的人,对人越是谦虚;而那些自卑者,可能会很狂妄自大、粗鲁无礼。与这些人接触,首先要明确你比他更有自信,但是要采取更加谦虚的态度,让对方的这种不安全感消失,那么社交就容易成功了。

八、拓宽思路征服考官的“心计”

※本章主要内容※

1.该不该在面试的时候“套近乎”是一个问题

2.你的任务是把自己“推销出去”

3.学会扬长避短,别让你的缺点暴露无遗

4.在面试时多多提问,表示你对工作的热情

5.用幽默融洽面试气氛

6.教你如何成功通过面试

7.无懈可击,完美收场